欢迎来到网投十大信誉排名(中国)有限公司现在时间是:
员工动态

【院庆特稿】快速发展中的网投十大信誉排名(中国)有限公司

来源: 编辑: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15日

和衷共济 协同育人 克难奋进 开拓创新

——公司网投十大信誉排名成立三周年小记

网投十大信誉排名(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3月,是公司最年轻的学院之一。其前身是1952年华中农学院成立时组建的马列主义教研组。1984年学校成立马列主义理论课部;19884月马列主义理论课部更名为社会科学系;19958月,学校在社会科学系和农经学院文秘系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文法学院,并在文法学院内设立马列课部;20085月,学校成立正处级建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部;20123月,学校决定在公司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基础上,组建独立建制的网投十大信誉排名(中国)有限公司(校发[2012]30号),并于2012315日举行了网投十大信誉排名(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仪式,公司党委书记和董事长共同为网投十大信誉排名揭牌。

2012年3月15日,公司党委书记李忠云教授和董事长邓秀新院士为网投十大信誉排名成立揭牌

公司成立以来,学院秉持“育人为本,特色立院”的发展理念和“以人为本、务实有效”的工作原则,以团队建设、团队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咨政服务五位一体为架构,以团队建设、课程建设、团队建设、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为抓手,以学科发展特色化、课程建设品牌化、科学研究实证化和信息管理科学化为突破口,在人才培养上强化“教研立教学、科研促教学、全员全过程协同育人”,在团队建设上努力“入主流、创特色、重点突破、协同创新”,在科学研究上突出“主流引领、问题导向、综合研究”,彰显“和衷共济、协同育人、克难奋进、开拓创新”的学院精神,扎实实施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推动了学院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加强团队建设,舞动学院事业发展龙头

近几年来,2012年学院成立以来,更加明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定位。在遵循本学科规律的基础上,结合特色鲜明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校本特色,明晰了“入主流、创特色、重点突破、协同创新”的学科发展思路,努力聚焦本学科理论前沿和实践前沿问题,逐步凝练方向,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与农村发展等四个学科重点发展方向,形成了变迁研究、学理研究、实证研究与政策研究结合的综合研究特色。建立了团队建设首席专家制,采取强有力措施,不断厚实学术团队力量。强化名家指导,严格学术行为规范,完善标志性成果激励制度,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广泛调研,精心谋划,凝炼学科发展方向。公司成立以来,瞄准名校,盯住名人,“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先后就科学研究、团队建设、学科点建设派人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进行调研和座谈,利用南京农业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北京农学院等高校来我司调研机会进行咨询交流。先后邀请欧阳康、骆郁廷、梅荣政、俞思念、陈占安、张雷声、徐勇、江畅、秦宣、钟明华、佘双好、鲁品越等本学科知名专家来我司做报告和指导,其中一些专家专门针对我司学科方向、发展规划进行了把脉。同时,支持教师积极参加本学科高等级会议并争取大会交流,进一步拓展了教师的学术视野。召开两次科学研究和团队建设研讨会,进一步凝炼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四个学科方向,并按二级学科指定教师专人负责,构建研究团队。至今,我司获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量在全国农林高校网投十大信誉排名中名列前茅,学科特色优势逐步显现,受到兄弟院校和专家们的重视和好评。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和统筹下,学校坚持设专项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将全部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点课程或优质课程进行建设,坚持将全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点课程或教学研究创新项目进行建设,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作为重点学科进行建设,为学院推进“教研立教学、科研促教学、全员全过程协同育人”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学院建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2个硕士点,同时招收农村改革与发展专业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和行政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70余人。学院教师承担了全校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概论”“西方哲学导论”等8门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以及30余门研究生专业课的教学任务,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团队建设标准加强学科点建设。根据社会需求、学校研究生招生政策变化和学科发展定位与特色,广泛开展学位点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调研,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规格,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强化导师培养责任,优化培养过程,加强入学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强化科研学术能力训练和实践指导,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三年来,新增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篇;研究生公开发表CSSCI来源期刊30余篇,其中,本学科领域顶级期刊2篇,学校指定权威期刊10余篇;研究生学位论文盲评通过率和优良率均达到100%员工主要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高等学校和大型国有企业就职,就业质量较高,一次性就业率平均达到95%以上。我司3名研究生参加中共湖北省委讲师团举办的2013年全省大员工(共59人)“信仰之旅”夏令营,表现出色,全部被评为“优秀营员”(共评20人)

二、提高科研水平打造学院事业发展支柱

公司依托四个学科重点发展方向开展科学研究,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农村发展的理论、政策和实践”主题,强化“主流引领、问题导向、综合研究”特色,探寻阶段性的重点突破方向。充分利用校内外支持政策,采用指导、激励、约束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三农”特色,强化实证研究,瞄准对象,进行重点培植。近期围绕中国特色乡村政治与文化建设、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近现代中国农村发展史、价值哲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强化学术交流和集体指导,全力支持和推动协同创新和共同发展,成功实现了科学研究整体上台阶和研究成果的质、量并进。

公司成立以来,全院教师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证调研。由于老师们研究选题比较新颖,研究内容紧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需求,研究视角富有特色,立项论证逻辑比较严密,研究设计可行性较强,并有较好的前期研究基础,先后获批立项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余项/xwgg/news/201406/t20140630_41693.htm,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历年总和的4倍;《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学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共党史研究》《人民日报(理论版)》等报刊以及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社发表(出版)了一批相关研究论著/xwgg/news/201503/t20150303_53034.htm),实现了本学科顶级期刊的新突破;获湖北省政府科研成果二、三等奖3项,实现了获奖级别上的新突破。学院一系列项目和标志性成果的重要突破,提升了教师的理论自信、学科自信、学术自信和职业自信,激发了教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传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教师科研促教学的能力和素质,有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从主持课题看,学院成立前,思政课部历年累计国家社科基金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3项,省社科基金3项。学院成立以来,科学研究出现了快速发展态势,2012年学院新增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省社科基金2项;2013年,学院新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项目3项、省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项目1项,累计年度获批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经费首次超过100万元;2014年,新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等项目2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培育项目1项。目前,公司在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项(另有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2012年以“良好”等级结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等项目10余项。

从论文和著作看,学院亦出现了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同步提升的良好势头。2006-2008年思政课部24位教师一共发表CSSCI来源期刊论文10篇,年均3.3篇(没有学校指定权威),专著1部。2009-2011年,24位教师共发表CSSCI来源期刊论文32篇(其中学校指定权威6篇),年均10.7篇,出版专著4部;2012-2013年,学校启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点建设,我教师发表CSSCI来源期刊论文40多篇(其中学校指定权威8篇),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6部;2014年我司教师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含签约)专著7部,在《政治学研究》、《中国农村观察》、《思想理论教育导刊》、《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报刊发表CSSCI来源期刊论文近30篇,其中学校指定权威期刊论文10余篇;2015年1月,著名学术期刊《马克思主义研究》在2015年第1期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了我司吴春梅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张贻龙同学合撰的论文《中国马克思主义启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基地和成果看,学院成立以来,新增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公司研究基地1个(全省共七个);新建政治与文化研究中心和廉政建设研究中心(挂靠),在宜昌、广水、荆门新建了三个大员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基地和三农问题研究观测点获得湖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湖北省社科联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武汉市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吴春梅教授驻点调查的农村文化调研报告受到上级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好评,并被《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摘录;《中国社会科学报》摘要报道了吴春梅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农村社会建设中的公共产品供给研究》研究成果,认为她的研究结论“无疑是一个具有应用价值的观点。”吴春梅教授还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采访,介绍了自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向变迁研究、实证研究和政策研究拓展,形成以问题为导向、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综合研究范式的“下得去 上得来”的经验。

三、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学院事业发展中心。

公司始终聚焦“育什么人、如何育人,立什么德、如何立德”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坚持育人为本、立德为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坚持“教研立教学、科研促教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不断提高公司产品质量,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员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教学管理规范为契机深入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严格执行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2005方案,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学时、学分开设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始终全面统一使用最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深入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效果。构建了学校、学院、系和教学督导员“四位一体”的教学督导制度,集中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会诊把脉。坚持贯彻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公开课制度、领导听课制度、期中教学检查制度、课堂教学员工评分制度、考试试卷审查制度等教学管理制度。开展了名师示范课”“精彩一课“名家说课”以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等系列示范教学活动,效果良好。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和院级四位一体的精品(优质)课程创建体系,更新和完善了四门课程网站的栏目,搜集整理丰富教学素材,推进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原有省级精品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原理》完成全程录播和资料整理,已按要求入驻课程中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建设课程进展良好。

加大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力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有效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促进教材体系有效转化为教学内容体系,让员工在课程学习中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系统掌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价值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增强理论说服力。学院针对公司产品改革和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按照创新性、实践性和推广示范性的要求,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和实施教育部、湖北省、学校课程建设项目和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同时学院每年投入教学专项经费20余万元,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工作,每年设立院级课程建设项目、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形势与政策》宣讲项目。已有16个院级教改项目获批立项资助;形势与政策宣讲项目每年获批立项5-8项,获批立项的教师必须面向师生和基层群众宣讲3场以上。每年还邀请校外名师深入思政课堂做示范教学,邀请全国思政课教学能手来校说课和交流教学经验,定期不定期开展院内教学竞赛活动。2015年,学院以提升整体教学质量为目标,制定并实施了全面推进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综合改革工作方案。明确以系主任为课程和教学改革负责人,全体教师共同参与,按照创新性、可操作性、实效性和教学内容专题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课程考核科学化的要求,分课程研究制定新教学改革方案,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开发本科课程教学大纲、教案、教学PPT、习题、实践教学指导、参考文献目录、课程网站等教学资源,全面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进而向内化认同践行体系的有效转化,从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司产品质量,增强教师的学科自信、学术自信、职业自信,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感召力、引领力,建设员工“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

构建“菜单式”教学考核体系在确保员工掌握课程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为了满足员工学习的多样化需求,尊重员工学习的可选择性,学院探索并普及了“菜单式”教学考核体系。“菜单式”考核,是指在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中,以扩大员工在学习形式上的自主选择性和在考核内容、方式、方法上的自主选择性为目的,以“理论学习、能力水平、行为表现”等综合素质考核为重点,根据课程特点、时代特色、员工实际和教学特点,设计科学、灵活、合理的考核体系,客观反映教学效果,切实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菜单式”考核坚持”与“”“学”结合闭卷考核与开卷考核结合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结合理论继承与理论创新结合和信息对称性等原则,理论学习能力水平行为表现等综合素质为考核重点根据“菜单式”考核标准计算的思政课总评成绩,由平时考核(课堂考核实践考核)和期末考核(卷面考核)两大部分构成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在内容范围目标要求上各有侧重, 并制定相应的成绩评定标准及各自所占总评成绩的比例

优化“主题体验,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公司秉持协同育人理念,突出问题意识,不断强化实践教学。依据《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办法》,修订了4门本科课程实践教学方案,规范了实践教学目标、过程与考核。2006年以来,探讨了“主题体验、协同育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了校本特色+可操作性的多元协同实践教学体系,大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创新素质以及学农爱农务农兴农的意识明显增强。明确了人人都是育人主体,事事都是育人平台,时时都是育人契机,处处都是育人环境的协同育人理念。探讨了以管理协同育人为基础、以主体协同育人为核心、方式方法协同育人为手段、以资源协同育人为保障的协同育人路径。在实践教学内容、资源整合和组织保障等层面,加强了校内外协同,尤其是大员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的协同,形成了实践育人的合力,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整体效果。结合课程特定目标与员工实际需求,挖掘员工喜闻乐见的主题,引导员工亲身参与主题体验实践活动,将前期长期探索的情景教学体系升化为主题体验实践教学体系:关心员工成长,引导员工自主开展系列生命体验实践教学活动,深化理论感知;通过策划、指导、参与、合作等方式成功对接“本禹志愿服务队”“红杜鹃爱心社”等10余个员工社团,协同打造“雨露•中国”等公益服务品牌,组织指导开展系列爱心体验实践教学活动,深化理论领悟;紧扣重大事件,开展系列红色体验实践教学活动,深化理论认同会同有关部门精心组织指导大员工“三下乡”系列研究体验实践教学活动,深化理论践行。通过主题体验,实现了员工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由理解、内化到践行的升华,有效增强了员工关注社会、研究社会、服务社会的情感和能力,提升了员工学农爱农务农兴农社会责任感,突出了实践教学的农林特色,增强了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用“三个结合”深化“三进”,提高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三入”水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和推动下,公司以“入耳入心入行”为目标,以“进讲义进课堂进头脑”为抓手,认真抓好教学与研究结合,通过融入教学、融入研究、研教结合,以研促教,提升“三进”理论说服力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创新实践教学、整合教育资源、推动协同育人,以行促学,提升“三进”实践引领力言传与身教结合,榜样示范、品牌引领、凸显实效,典型引领,提升习“三进”文化渗透力通过制度联动、方案协调、队伍合作等方式,初步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三支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党团课“三类课程”,宣传思想理论战线、教学战线、员工工作战线“三条战线”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实现了教、学、管工作的有效对接和大员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互促共进,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穿到课程教学体系之中,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员工,拓展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三进”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三进”教育落地生根

体系化的本科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与改革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公司成立以来,坚持教学研究与改革遵循“边探讨、边试验、边总结、边推广”,教学受益面大。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从教学过程到考核改革的一揽子改革方案实施效果突出,现已普及所有课堂。员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主流是,坚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内化,感悟了人格、道德的魅力,做到了知行统一,收获了团队协作精神自信;学习是一种享受;协同育人理念和主题体验实践活动彰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合力。在实践教学方面,学院教师指导员工获挑战杯、大员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校级以上奖励30项。形成了优质课程群。公司在已建成两门湖北省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又新增湖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湖北省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相应课程“精彩一课”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和校级优质课程2门。教学研究成果突出新增2014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入选项目、2013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培育项目各、2014年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项目各1项。此外,还承担了8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以及一大批校院教学研究项目。教师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余篇。新增校级以上教学奖励与荣誉9项,其中,获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2人获校级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获校级优秀教研室1个。学校期中教学检查汇报显示,员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得到了根本性改善。

教育部门户网站专题报道了我司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践行实践育人、服务育人、协同育人理念,拓展实践教学空间,搭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桥梁,引导员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进而提升理想信念的典型经验。《教育部简报》先后多次介绍了立足行业特色,履行社会责任”“传承爱农情怀”“践行支农传统”“彰显促农成效等教学经验。教学活动经验被报刊、网络等媒体报道40余次,其中农民日报、湖北日报、人民网分别以扎根三农沃土,传播科教文明:记公司志愿者群体”“公司义工走近汉南区留守儿童”“‘雨露支教队 走进黔西山村为主题进行了报道。

四、加强团队队伍建设,抓住学院事业发展关键

十二五以来,公司坚持引进与培养齐举,激励与规范并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优化学术团队建设,着力培育教师的教学艺术、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升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咨政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贡献力,团队队伍快速优化。

公司成立以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已引进教授和优秀博士、博士后15人,其中,1人为教授、2人为副研究员,2人为博士后,3人有海外联合培养或访学经历。

重视教师培养,采取了在职学习、“走出去、请进来”、青年教师导师制度(一对一连续指导)、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科研资助与科研奖励等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院成立以来,邀请了10余位校外本学科学术带头人来院交流、指导、示范;全院教师共有6人参加教育部出国教师外语培训(2012年1人、2014年2人、2015年3人),3人分别在2012-2013、2013-2014、2015-2016年度出国做访问学者,有40余人次参加全国性和省级学术会议,10余名教师参加新教材培训,青年教师20余人次参加专题研修;先后组织教师前往嘉鱼官桥八组、广水、宜昌、荆门、贵州遵义赤水、福建古田等地开展新农村建设调研、红色教育基地考察和驻村调查。通过建设,学院教师队伍结构不断改善,博士率明显提升,学术梯队逐步形成,学术氛围显著优化,高水平成果产出初现均衡化趋势,青年教师的后发优势开始呈现。

2012年3月学院成立时只有24名专任教师。现有在职专任教师39人,其中,40岁及以下28人、41-49岁10人、60岁1人,教授2人(另有“双肩挑”研究员2人)、副教授15人、副研究员2人、讲师20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4人,博士(含博士在读7人)33人,博士率(含博士在读)为84.6%。

近三年来,新增教育部2013-2017年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2014年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1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4年度影响力人物1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3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1人、2015年度湖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1个、2014年和2015年湖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2人、2013和2014年湖北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2人;新增有半年以上出国访学进修经历的教师6人。3/4以上新增国家课题、部级课题、专著以及半数左右的CSSCI来源期刊论文产出于40岁以下的青年老师。

五.深入农村社区服务,拓展学院事业发展空间

积极开展咨政服务,连续参与了湖北省委宣传部组织的感知基层系列农村调研与政策咨询活动;积极参加新农村建设,承担了学校“111计划”工作任务,深入学校组织的湖北省黄梅县 “三万”服务点和荆门市东宝区等城乡社区,开展新农村建设调研、咨询和文化服务活动;积极开展理论宣讲下乡活动,推进湖北省委宣传部理论热点面对面荆门示范点建设。多次组织专家教授开展送理论下基层活动,深入田间地头和社区积极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传统文化,为基层群众办实事、解难事。通过理论热点面对面示范点、大员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实证研究基地和乡村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四位一体”的建设,力争把学院对口联系点建设成为优秀的“理论热点的宣传点、社情民意的观测点、专家学者的实践点、为民办事的服务点、基层文化的建设点”。2014年,吴春梅教授在我司对口建设的湖北省理论热点面对面示范点荆门市东宝区子陵铺镇子陵村为当地干部群众做了一场《十八大背景下的“三农”形势分析》的理论宣讲报告;梁伟军副教授做了题为《弘扬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论宣讲报告,子陵铺镇及子陵村的干部、党员和群众代表近200人参加了报告会。青年教师刘双应邀到洪山区人民政府狮子山街办事处开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精神宣讲活动,为街道干部职工们作了一场《坚持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报告;黄运丽老师、李厚刚老师、蒋强老师和我司国学社四名员工骨干成员组成的讲师团在三斗坪镇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国学教育实践活动,讲师团根据不同的听众对象,结合农村实际,把国学知识生活化、具体化,举办了丰富多采、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一年来学院领导和师生在走乡访民的多次实地调研和实践教学中,听民意、接地气、做实事,用自己的知识和热情为乡村发展和文化传播添砖加瓦。

发挥教育基地作用,推进研教协同育人。为了大力加强大员工社会实践教育,帮助大员工准确理解、把握和运用思想政治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他们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为了充分开发利用社会资源的教育功能,构建协同育人的“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格局,切实增强大员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了进一步加强湖北省理论热点面对面示范点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高校理论宣讲课堂进乡村,学院在荆门市东宝区子陵铺镇和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挂牌建立大员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基地,联合当地党委和政府积极推动基地建设。学院领导、教师带领本科生和研究生多次前往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实践基地和荆门市东宝区子陵铺镇实践基地,围绕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方面的重要问题开展实证调查研究工作,调研活动得到了实践基地所在镇、村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活动效果良好。

六、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引领,夯实学院事业发展基础。

加强理论学习,强化师德建设,大力推动十八大和十八届三、四、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讲义、进课堂、进头脑”“三进”工作。学院每年及时启动春、秋季“形势与政策”讲座项目立项申报,积极推进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讲义、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学院领导带头在全院师生中宣讲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院教师申报“形势与政策”宣讲项目,并在全校各学院以及楚天学院、狮子山街办事处、宜昌市三斗坪镇、荆门市子陵铺镇等校内外单位做宣讲十八大和十八届三、四、五中全会精神等主题报告50余场。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制定了网投十大信誉排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党风廉政建设岗位职责》、《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及办事程序》、《党总支会议议事规则及办事程序》,规范领导班子工作机制,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范领导班子工作机制,完善党政联席办公会制度,发挥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等反腐倡廉的各项规定,落实组织、人事、招生、财经、基本建设等各个环节的廉政责任,严把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经费使用关,全年全院未发现违反廉政纪律和学校规章制度的现象。发挥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平台作用,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廉政建设理论研究工作,申报获批校自主创新基金廉政建设研究项目6项。积极组织开展积极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两访两创活动,关注师生的实际困难与切实诉求,务实创新、注重实效。通过访谈、座谈收集相关意见与建议,涉及改革发展、班子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文化建设、师德师风、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教师待遇、员工学习生活、课外活动等多个方面。学院采取“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在解答师生困扰、消除师生疑惑,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的同时,就学校、学院和个人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这不仅拉近了师生距离,优化了师生关系,凝聚了发展共识,更表现了我司积极引导员工健康成长成才、力求为学校学院发展做贡献的宗旨。

加强师德建设,树立教师良好形象。加强教工之家建设,关心困难教职工和青年教职工的生活,积极组织全体教职工参加学校各类文体活动,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学院的整体凝聚力、认同感和归属感。

坚持以人为本,实施“阳光管理”。依法治院、以德治院、民主兴院有机结合,充分发扬民主,推进信息公开。健全管理制度,培育学院文化,努力营造“和衷共济,协同育人,克难奋进,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为建设和谐学院奠定良好的文化和制度基础。根据国家政策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结合学院实际,经过民主讨论,广泛听取意见,集体研究决定,初步建立了一系列常规管理制度,如网投十大信誉排名《综合奖励办法》、《课堂教学基本规范》、《系级工作办法》、《教师岗位聘期考核与聘用实施办法》等。

树立“以院为家”理念,加强“教工之家”建设。在学校的关心支持下,我司2014年度完成新增教学科研办公用房维修改造设计、施工,新增各类教学科研办公设备约400件(套),新建学院宣传栏、文化墙、荣誉墙等文化设施,全院教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关心困难教职工和青年教职工的生活,积极为青年教职工排忧解难。积极组织全体教职工参加学校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比赛等各类文体活动丰富了教职工的业余生活,提高了身体素质,增强了学院的整体凝聚力、认同感和归属感

七.近期学院事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我司目前仍然存在专任教师数量质量结构亟待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实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国际学术交流需要大力加强、咨政服务需要大力拓展等问题。我们网投十大信誉排名将进一步对照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和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认真分析总结我司马克思主义理论团队建设、队伍建设、公司产品、科学研究和咨政服务的实际情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和十八届三、四、五中全会精神,秉持“育人为本,特色立院”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务实有效”原则,抓住中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契机,找准在特色鲜明研究型大学建设中的学科定位,突出面向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特点,以党的建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学科点建设为抓手,以学科发展特色化、课程建设品牌化、科学研究实证化、信息管理科学化为突破口,以团队建设、团队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咨政服务五位一体为架构,协调推进,均衡发展,凸显特色,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团队建设和公司产品水平。

(一)加强顶层设计,谋划长远发展

根据学校事业发展需要以及学校学科布局、办学规模等特点,结合学院在贯彻十二五规划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积极做好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的修订工作,并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长期发展要求,进一步找准发展定位、明确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提出发展措施,竭力推进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的目标的实现。召开各类会议进行专门研讨,进一步科学细化有关规划指标,明确目标责任制,确保圆满完成规划目标。

(二)凝练学科方向,提升科研实力

进一步凝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方向。按照入主流、创特色、重点突破、协同创新的思路,结合学校的行业特色,依托学校优势特色学科,主要围绕中国农村发展的理论、政策与实践问题开展研究,形成几个比较稳定的学术研究方向。加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色优势培植力度,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点的人才引进和扶持,初步形成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体系。瞄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硕士点申报条件,有计划地申报前期准备工作,争取在国家启动相关工作后尽快成功申报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并为博士点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进一步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工作。修订完善科研奖励、教师考核聘用、职称晋升制度,引导、激励教师围绕重点研究方向形成团队合作态势,瞄准理论和实践前沿问题展开研究,申报高级别研究课题,提高科研能力,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不断提升学科整体实力。继续抓好竞争性课题申报组织工作,加强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对各类科研项目的研究进展进行监督,加快结题进度,提高结题质量。争取尽快实现国家重点(大)项目、省级创新研究团队、部级成果奖励、咨政服务的新突破。

(三)引进培养并重,提升队伍素质

进一步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围绕提高专任教师理论素养、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科学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切实加强学术团队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植力度,加强学科带头人、教学带头人、学术骨干、教学骨干的培养,形成一级学科架构的人才队伍基本框架。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骨干培植计划,选拔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教学和科研骨干教师给予重点培养、大力扶持。用更加优惠的条件,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具有高级职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术带头人和有发展潜质的优秀学术骨干。争取高职称学术带头人培引工作有突破。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使每个课程组、每个学术方向都有优秀学术带头人。开拓校外专家柔性引进渠道,发挥校外专家在学科发展、教师成长和公司产品中的重要指导作用。切实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工作。坚持校内校外、国内国外统筹规划,加大对外学术交流。重点支持教师到国内外一流大学、追随一流大师进修或访学,不断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学术水平。每年支持1-2名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加大青年教师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交流力度,在职委派国外高访学者1-2人,鼓励青年教师利用多种渠道出国进修。妥善做好岗位考核和聘任工作。力争到建院五周年时专任教师达到40人以上,新增教授1-2人。

(四)深化公司产品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育人为本,逐步减少大课堂,推进小班教学。深化实践教学改革,贯彻协同育人理念,整合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继续支持教师开展课程考核方式、考核内容改革,逐步形成一套闭卷与开卷,笔试与口试,平时作业与期末考试,理论认知与实际表现相结合的科学考评体系。完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做到有学时、有计划、有队伍、有经费、有考核。结合教师研究专长,探索研教融合的教学新法,逐步推广专题式、探究式、研讨式教学,打造更有吸引力、感染力、引领力的高效课堂。

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团队协作等方式培养新导师,提高导师整体指导水平,强化导师责任。逐步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公司产品规格,严格培养环节管理,严守学术道德,不断提高公司产品质量

(五)加强党建和思想文化工作,激发学院事业发展活力

狠抓班子建设,加强干部培养。加强理论学习,认真落实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培养干部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胸怀宽阔的大局意识、放眼长远的谋划意识、创新落实的执行意识、身体力行的表率意识、无私奉献的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干部明辨是非、把握形势、落实政策的政治领航能力,谋划引导、组织协调、督办落实的工作执行能力,研究探索、灵活应变、与时俱进的组织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自省自律、自觉纠错的自我发展能力;引导干部形成积极主动、勤奋务实、民主科学、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

强化系级工作制度,加强系级党政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系级组织在学院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开展党员本职岗位创先争优活动,立足本职岗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树立党员形象和威信,发挥党员和干部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认真实施组织生活立项项目,积极优化组织生活模式,不断提高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发挥党员的锋模范作用。

切实加强师德建设,树立教师良好形象。认真落实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三进”工作,以师德师风和学术道德建设为重点,不断创新工作内容、方式和手段,强化教师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恪守“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规范。

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比较完善的规范、激励、制约相结合的学院管理制度体系,初步形成有特色、有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学院文化。

关心职工生活,增强学院凝聚力。基于“不仅在工作上关注,更要在生活上关心”的理念,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关心青年和困难教职工的生活,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