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要下得去、上得来
——访网投十大信誉排名(中国)有限公司经理吴春梅
2014年02月28日 14:4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明海英
“田野调查在准确把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问题是本学科的,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是多学科的。”尝试并坚持用实证方式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吴春梅如是说。
吴春梅主要从事与农村公共问题相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研究。从2006年开始,她尝试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向变迁研究、实证研究和政策研究拓展,形成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和以问题为导向的综合研究的范式。
关注农村民生问题和农民公共精神
吴春梅2001年开始关注农村公共服务。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期间,是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的时期,也是公共服务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时期。吴春梅说,这表明解决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短缺问题已出现历史性转机,亟待加强农村民生问题和农民公共精神等研究。
在原始社会,人们的生产能力极其低下、甚至生存都受到自然威胁的情况下,出现了朴素的、本能性的大公无私的公共精神。中国传统上村民之间是守望相助的。2002年,吴春梅在农村调研时候发现,那时候一家盖房子,其他人会主动去帮忙,而且是不收钱的。现在慢慢地,农忙时请人帮忙要付费。因而有人认为,现在的农民是没有公共精神的。其实也不尽然,在调研中,吴春梅了解到在户户通(村内道路修建)等方面很多村民都表现出了很好的公共精神。
2012年,吴春梅在湖北广水市的一个村庄调研发现,该村户户通中,有一家出资是村民平均数的10倍。她就问他会不会觉得亏,那位村民回答说,“没什么亏不亏的,路修起来后,我的亲朋好友、我生活中的熟人都方便。”
同样也是户户通,在湖南湘阴县的一个村民小组由于很多村民反对而暂时搁置。后经一位村民多方沟通,一家一户做工作,争取到了村民的共同出资,政府专项支持和在外发展较好的村民的捐赠,筹齐了修路的钱。当被问及为什么要费力去做这种吃力不一定讨好的事情时,令吴春梅震惊的是,这位质朴的村民说,“这是我生根的地方,今天我们一起做成了这件事,未来,我们村所有大家都想做的事情就都能做成。”
“如果纯粹强调利他,做一件事情对自己完全没有好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能比较难。”吴春梅认为。基于此,她们课题组在思考是否能提出新公共精神的概念,以更现实的路径,倡导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兼容,在维护集体利益的同时让个人也受益,她认为,这样的新公共精神践行起来会容易得多。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指向
当初吴春梅尝试实证研究时,面临很多困难。她回忆说,“那时不少人公开反对,更多的人不看好,好像我这个人就毁了似的。甚至有人说我是理论研究做不下去了才跑去做实证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经典的研究范式是文献研究,量化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但是,在吴春梅看来,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变迁史都是直面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的。她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包括它的中国化,无一例外都指向社会重大现实问题,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向。
但是,老百姓碰到问题是不会去翻教科书的,马克思主义不能只是变成课堂里的讲义,必须通俗化并成为民众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力量。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定要贴近民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为。”
用实证方法研究理论问题
由于所在农业院校有各类涉农实践基地,在一手定性和定量研究资料收集方面有优势,同时社会科学领域有从事定量研究的传统,为用实证方法研究理论问题提供了厚实的资源基础和研究积淀,这为吴春梅的实证研究打下了基础。
2006年,依托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农村社会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研究”,吴春梅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规模性的农村民生问题田野调查,尝试运用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一直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范式。
吴春梅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学科,诸多理论假设也需要通过量化分析来验证,需要运用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来发现实践中的深层次问题。但该学科中的诸多命题没有现成的测量量表,需要依据已有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前期实地调查资料来自主开发。因此,如何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情景化,如何将新发现的现象上升到学理高度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
在对理论假设进行实证验证的过程中,吴春梅一般前期先去做典型个案调查。她说,“通过典型个案调查,可以将概念或概念之间的关系还原为实践中的现象或现象之间的关系。了解这些现象后,就大致明白是怎么回事了,然后再去思考如何用农民能听明白的语言去测量。做好测量量表后,再驻村调查,顺利的话,再把规模扩展到更广的范围去进行田野考察。”
实证研究必须贴近民众,专业术语很多农民听不懂或似懂非懂。吴春梅和她的团队经常跟农民交流,并思考什么样的语言更好交流。调查中,她们会用很多自己创造的语言跟农民沟通,如用“是否合算”来考量“投入产出比”。她认为,“这种表述虽不严谨,但是使用规范化的语言,很多真实信息就得不到。”
在发现和验证中出成果
基于实证研究,吴春梅产出一系列研究成果。她主持了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在内的教研和科研课题20余项,公开发表核心期刊以上学术论文60余篇。
“实证研究的关键是验证和发现。”吴春梅说,实证研究前,我们必须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体系化梳理,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分析框架后,再去考虑选取具有典型性的调查区域和具有代表性的对象进行实地调查,在验证已有研究假设的同时,发现规范里没有考虑到的现象。有些新现象可能折射出社会变迁中的某种趋势,现在虽弱小,但是未来有可能成为主流。她说,我们要努力去发现这种有生命力的一些新现象。
例如,在进行一系列调研后,吴春梅发现,处在经济发展初始阶段的村庄更好管理一些,只要收入快速增长,村民对村干部的要求就不会太高,大家会齐心协力,一起把村庄经济搞上去。当村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村庄公共资源的管理和分配就面临转型,这个时候村干部早期很多很成功的经验可能不管用了,他们自身会面临管理能力提升和村庄文化建设等诸多问题。
由于经常深入基层,吴春梅对农村事务特别熟悉,很多时候都有独到的观点和看法。例如,本世纪初的一项实证研究显示,科技投入对农业增长呈负相关的。既然科技投入对农业增长没有贡献,是不是就不需要了呢?对此,吴春梅的建议是:加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她说,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网破、线断、人散”的时期,服务是零碎的、效益不明显,政府责任落实和市场化改革等措施都有利于提高效益。
2012年,受湖北省委宣传部委托,11所高校联合开展了“湖北农民文化生活调查研究”。实地调查普遍发现农家书屋利用率低,似有形象工程之嫌。因而有人认为没有设立必要。经常深入基层的吴春梅呼吁说,农民得到的东西已经很少了,不要再减少了。她认为,目前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处在起始阶段,投入严重不足,因而效益显示度不高,并建议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投入水平。(本网记者 明海英)
http://www.cssn.cn/gd/gd_rwhz/gd_mzgz_1668/201402/t20140228_10068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