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观察】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新闻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合村并居主要是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从而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合村并居无疑是一件好事。可合村并居后,对一些群众而言,“人住进了城镇的楼房,心却在牵挂老家的祠堂”。这说明,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1.村子消失后,心灵何处安放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特色。中国人素来就有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乡村是承载中国文化与精神的基石,是乡土文脉赓续的重要空间。
不管是被动的合村并居,还是自然的城市化进程,大量村庄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这是客观现实。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大约拥有360万座自然村,而到了2010年该数字已下降到270万。长期关注传统村落保护的学者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
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比如,遍布乡村的祠堂是乡村中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家风传承。合村并居过程中,如果村子里的祠堂被简单拆掉,那真的可能会祭拜祖宗都找不到地方,孝亲敬祖的传统可能因此就断裂了。
面临同样命运的,还有那些农村的老房子。不少村子尤其古村落都有极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但有些村落规模较小,离城镇较远,人口也流失严重,如果按照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标准,可能会一并了之、一拆了之。当那些老房子、古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应声倒下时,我们丢掉的不是几片残砖断瓦或几根石柱木梁,而是老房子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通过老房子与历史进行对话的机会。
近年来,古村落正以惊人的速度遭到毁坏。如果地方主政者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不够,合村并居必会加速古村落的消失。合村并居后,人们会迁居新房,那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房子即使没有被拆除,也可能落得无人理会的下场,进而自然毁坏。另外,一些古村落里的原住民迁走后,老建筑虽然还在,但会失去“灵魂”。
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于是土窑洞被水泥瓷砖取代,青石板路上覆盖了厚厚的水泥,合村并居也成了一种现实选择。只不过,环境变了,生活变了,基于生活之上的习俗、文化、历史等也都会随之改变。因此,合村并居与保护乡土文脉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这其实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广泛存在的一个文化悖论。
2.传承文化,“搬迁”人心
合村并居是一场物理迁移运动,必然会改变原有的物理环境,因此,基于特定环境存在的乡土文脉不可能一点不受影响。我们需要做的是,要尽可能地对其进行传承,至少不能主动丢弃。
陕西安康谭坝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村落,也是一个因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而日益“空心化”的村庄。当地并未对这个“空心村”一并了之、一拆了之,而是借助发展民宿的契机,对村子里的老房子进行保护性改造。黄土结构的木屋架,换成了原木搭建的新骨架,拆除后的瓦、木椽等也都被重新利用。经过改造,老房子原有的味道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更突出。如何对待农村的老房子,谭坝的做法值得借鉴。
再大的房子,也承载不下一颗不安的心。合村并居,拆老房、建新居容易,难的是对人心的“搬迁”。“搬迁”人心、安抚人心最好的工具非文化莫属。七年前,全国政协委员张承芬就公开呼吁,农村合村并居中要重视和加强保护地域历史文化资源。比如,对于那些因合并而消失的村子,可以帮其编写村史村志,有条件的可以建村史馆,这不仅给那些外迁的人留下了念想,帮助他们尽快完成“人心的迁移”,也是一种传承地方文脉的重要方式,这对后世子孙而言,将是一笔十分珍贵的财富。
一些离家多年的游子,因听到久未闻之的乡音而泪流满面。其实,故乡的戏曲、山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游子的意义跟乡音是一样的。在南方一些山村,很多村子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山歌;在北方一些村子,很多村子都有自己的庄户剧团。此外,民间社火等也在很多农村广泛流行。事实上,有关统计显示,全国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约有80%来自乡村。很多非遗不仅是农村人的娱乐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他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合村并居过程中,保护好、传承好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可以利用这些非遗让安土重迁的人们在新环境中得到精神的抚慰。
3.警惕商业化,避免同质化
诺伯格·舒尔茨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中定义,场所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人们对场所的认同感与方向感构成了场所精神。乡土情感与精神能够带给人们美好生活的希望,增加人们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即人们在新旧时空对比中的充实感、故土寻根中的归属感、奋进未来中的方向感。让那些在路上飘零的人们重拾初心,向心安处抵达。因此,作为当代乡村建设的一部分,合村并居过程中,更应该重视村民精神家园的构筑,并警惕城市化的思维与套路。
不幸的是,合村并居过程中,不少地方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更多关注合村并居中“钱值”(经济价值)和“颜值”(景观价值)的开发,而忽略了“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有的地方按照城市商业住宅的统一标准,给村民设计房子,楼越盖越高,可原来各具特色的村落格局全都消失了。还有一些,生硬照搬外国风格改造农村的院子,结果使得乡村建筑中出现“欧洲补丁”“美国碎片”等不伦不类、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奇葩景观。乡村景观城市化与建筑西洋化,不仅割裂了乡土原生文化传承,也污染了乡土文化精神。
丢弃乡土文化特色,一味地进行克隆复制,很难将新社区建成让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也很难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
合村并居后的新社区是给人住的,必须考虑居住者的感受,这叫以人为本。贵州黔西南州扶贫移民搬迁就特别注重这一点。比如,该州晴隆县的阿妹戚托小镇,是一栋栋依山而建的彝族风情浓郁的小楼,这些充分尊重彝族文化习俗的建筑,既让搬迁乡民在新家找到了乡愁,也用建筑艺术传承了当地的文脉。合村并居也是移民搬迁,同样需要在新家园建设方面照顾搬迁村民的文化心理和文化习俗。
总之,以合村并居为代表的乡村建设不仅要兼顾生态宜居,也要注重文脉赓续,还要有人文情感的投入,那样才能让村民有切实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作者:唐尚书,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公司分中心研究员、公司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