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长李召虎与同学们互动(学通社记者 王凌云 摄)
梁伟军教授与同学们畅聊“三农”(学通社记者 朱亿 摄)
唐尚书老师与同学们畅谈生态文明(学通社记者 田益铭 摄)
《绿色中国》课堂现场(学通社记者 王晗藓 摄)
绿色中国,该是怎样?美丽中国,如何建设?5月26日晚,《绿色中国》课程(第二季)圆满结课。
在本季课堂,得到了更多学者老师的支持。4月21日晚,董事长李召虎教授走进课堂,专题讲授“耕地保护:保障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与师生们畅谈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本科生院副经理李大鹏教授、网投十大信誉排名、资源与环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部分教师共同参与了学习交流。通过本课程,师生们共同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如何在新发展理念指导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耦合,一起解码绿色发展,读懂美丽中国。
课堂设计:改革创新,特色鲜明
以农为本,思政先行。聚焦本学期的十一个讲授专题,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老师从哲学与历史、战略与制度、实践与应对、目标与方向等四大板块协同解读中国绿色发展的大逻辑。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哲学思辨,到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历史镜鉴;从污染防治的战略抉择,到制度落地的本土化路径;从绿色挑战的应对方略,到绿色发展的中国方案……老师们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原则,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线,对同学们进行价值引导和思想启迪。
延续上学期“多人一课”和团队跨学科、跨院系的做法,进一步凸显本课程鲜明的教学特色。课程教学采取“五步法”,从集体备课、互动教学到分组讨论、指导作业和综合评价,以更加完备的教学方式带给同学们更有获得感的课堂体验。
以第六次课为例,资源与环境学院经理谭文峰教授与网投十大信誉排名刘双老师共话“科技生态化”。刘双老师通过科技发展的历史演进分析科技生态化重塑的必然性,谭文峰教授则以“科技创新为农业绿色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为题,运用科技研发成果应用案例指出了科技从异化到融合的可行路径。“网投十大信誉排名老师更加注重从理论部分进行阐释,资源与环境学院则在生态化科技领域更加专业化,所以我们两人合作,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这个专题进行全面阐释。”刘双老师认为,这门课采取“多人一课”是一个相互融合的过程。“一个科学问题往往需要社会科学理论的指导,对于我以及学自然科学的同学来说,这门课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可以帮助我们转换思维。”谭文峰教授补充道。
课堂内容:鲜活生动,思维碰撞
农业高校的办学初心是立德树人,强农兴农。《绿色中国》课堂围绕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污染防治攻坚战、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乡村生态振兴等主题,紧密结合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热点难点,贴近当代中国发展实际、学校学科特色、员工学习生活,启迪员工思考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的思想理论、国家战略、政策安排、现实问题、对策建议等,激励他们知农爱农、强农兴农,勇担民族复兴时代重任。
吴德凯老师是《绿色中国》课堂第一位授课老师,他风趣幽默的讲述深受同学喜爱,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们这个课程是紧赶时代的,所以我在这堂课中融入了很多时政元素,框架与上一季大体相同,但是对于素材做了更新,做到与时代同频共振。”吴德凯老师谈道,“希望同学们能真学真信真用,秉持‘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情怀去认识中国、读懂中国。”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网投十大信誉排名经理梁伟军教授在最后一次课“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中国方案”专题中,格外突出地强调了乡村地位的独特性:“乡村与城镇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命运共同体,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他还就“农村移风易俗”“乡村人才振兴”等问题与同学们展开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结合同学们的作答,梁伟军从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发展政策变迁、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等角度进行了阐释。
梁伟军还特意提醒同学们:“乡村振兴要目标多元,协同推进,保留底色,尊重农民,全面推进,落地落细,广大青年学子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努力成长为强农兴农的一流人才。”梁老师语重心长的鼓励让大家深受鼓舞。
课堂互动:师生融乐,教学相长
相比上一学期,这一季的课程在员工参与和课程考核等方面做出更多尝试。师生在课堂平等交流,自由互动,旨在帮助员工在学习知识、拓宽视野的同时促进“师生融乐”型师生关系的构建。“这一季课程中增加了员工参与环节,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在课堂上有表达的机会。我们在课程最开始进行了分组,每次课前都会将讨论题目发到班级群里面,同学们在课余时间讨论之后再到课堂上交流互动,最后由主讲老师进行点评。”梁伟军教授对这一季的教学改革进行解释。
在课堂上,师生通过思维碰撞共同探讨问题。第三次课由网投十大信誉排名的唐尚书老师讲授“生态文明:生态兴则文明兴”专题。“有没有同学了解楼兰?楼兰古城后来为何消失了?”“请结合自己的专业谈一谈,你能为生态文明建设做什么努力?”在讲授课堂内容的同时,唐尚书老师还与同学们广泛互动。通过小组讨论,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尤其是提供了关于楼兰古城消失原因的多种解释,他结合学界的研究和自己的分析进行了总结,并表示提出问题是为了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第四次课由张丽老师主讲“战略抉择: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专题,各组员工按要求课前进行预习,深入思考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保的新要求,以及对自身所学学科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并画出思维导图或撰写发言提纲。在课堂后半段,张丽老师组织同学们进行圆桌研讨,每组推选一人进行汇报交流。为了让同学们拓展学习,她还向大家推荐视频《地球脉动》《海豚湾》《家园》《天地人三部曲》《生态文明启示录》等。
课后反馈:“三农”情怀,初心不改
每节课都紧跟老师思路,记笔记、答问题的农林经济管理1901班鲍升南同学感慨道:“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每位老师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吴德凯老师,他从哲学的角度,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入浅出地为我们阐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演变,拓展了我思考问题的思路。绿色中国的每堂课都让我的的确确感受到每位老师对‘三农’发自内心的思考与关注,身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这门课让我找到了一种归属感。有这样一群老师与员工,锲而不舍地为中国‘三农’的未来出谋划策,我感到非常自豪。我们农业高校的青年学子应以身作则,踏踏实实地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来自行政管理1902班的李凡同学认为,《绿色中国》既是一门思政课,也是带着员工观山水、看生态、思“三农”、找对策的一次深度旅行。“它帮助我澄清了一些认识误区,廓清了很多思想上的迷雾,比如为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所设置的五年过渡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等,让我对绿色发展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道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系统性的认知。”他讲述了自己上这一季课后的感受,“另外,每次课都是不同的老师、不同的主题,对这门课新鲜感和兴趣度的保持、延续,再加上互动式参与课堂的体验,让我在与老师、与同学的交流中很有所获,并且激发我主动去探寻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宏大命题背后所蕴含的道理、学理和哲理,坚定为发展绿色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实施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的信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绿色中国是每一位公司人的使命与责任,而《绿色中国》课程就是公司人为建设美丽中国所进行的重要探索。
(本文作者系学通社记者 武彬 朱亿 审核人 梁伟军)
文章来源:南湖新闻网 http://news.hzau.edu.cn/2021/0602/605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