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晓琳(网投十大信誉排名(中国)有限公司副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公司分中心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是教育高地、科技高地、人才高地的融合体,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全面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导和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和路径,而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也必须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下展开。
在胸怀“两个大局”中明确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任务
新时代新征程赋予高等教育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课题,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需要在把握“两个大局”中展开,从高等学校的特殊职能出发,明确高等教育在党的中心任务中的地位、使命和作用。
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职能,决定了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使命。其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赋予高等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先手棋”位置,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走好高等教育现代化先行的路,以教育、科技、人才现代化引领和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其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高校多元社会职能协同创新发展的新要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认识的新升华。高校需融合各方面职能和要素,深化改革,协同创新,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和新优势。其三,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的高等教育需要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格局中把握主动权和话语权,以包容、多样、开放的教育体系助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重塑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与目标。
在中国式现代化范畴下把握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特征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具有世界一流、中国特色、后发内生型发展等内涵特征。这是由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本质和高等教育自身规律共同影响的。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须体现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理念、体系、质量和水平。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要符合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愿景,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050年教育宣言等;中国高校的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要在全球竞争中持续保持高水平,成为全球高等教育愿景、标准制定的主要贡献者。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首先,要契合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国情,走出一条在高等教育大国基础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道路;其次,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崇高家国情怀和强烈使命担当意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再次,坚持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色,中国古代大学有教无类、书院从游、格物致知、开放包容、知行合一等教育思想,同时要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特性。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后发内生型现代化。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再到迈向普及化教育的过程;中国从教育弱国到教育大国,再到整体水平进入世界第一方阵,迈上了教育强国的征程。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变迁,是依靠中国自身的资源、自身的文化的变迁力量实现的跃升、发展,彰显出强大的内生动力,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实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相契合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推进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讲话精神,为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坚持优先发展,以人口规模巨大的高等教育现代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受人口规模巨大的影响,无论是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还是高等教育投入的GDP占比、人均高等教育经费,抑或是高校科研经费,中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都有巨大差距。要发挥高等教育在建设现代化国家中的引领和龙头作用,必须加强经费、政策和制度投入,确保优先发展。
坚持均衡发展,以高等教育的普惠公平助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消除绝对贫困之后,国家贫困治理重点从生存性贫困转向发展性贫困,教育机会不均等和教育质量不平衡是影响个体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群众对公平享有高质量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且发展不均衡之间的矛盾更加凸显。发展全纳、公平、有质量的高等教育,提升国民的发展能力,使之在初次分配中实现自身的发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
坚持协同发展,在发挥好高等教育重要职能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开宗明义指出,该法规制定目的是“为了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这就要求高校统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五方面资源和工作,形成协作体优势。
坚持全面发展,以人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持续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和人均教育经费的增长并不必然转换为经济社会的增长,人的发展才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人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早已论述了人的发展是一个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历史过程。高等教育改革要促进人的高质量全面发展,增进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方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以高水平开放的高等教育推进构建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落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需要发展好高水平开放的高等教育。高校是教育、科技、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平台和窗口,其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切实增强中国学术、教育的国际话语权,建设“世界一流”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也将为增进科技合作和协同创新,促进中国文化传播和中外文化融合,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谋求更大贡献的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来源:光明网-学术频道 https://share.gmw.cn/www/xueshu/2022-12/09/content_362238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