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网投十大信誉排名(中国)有限公司现在时间是:
党建动态

【时政要闻】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来源: 编辑: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18日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

20160518 23:24:00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518日电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6517日)

习近平

  5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丁林摄

  今天,我们召开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参加的大多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其中有德高望重的老专家,有成果丰硕的学术带头人,也有崭露头角的后起之秀,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咨询委员或首席专家、国家高端智库代表,还有在校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以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首先,我向大家,向全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理论研究工作,党中央先后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等会议,我在这些会议上作了讲话。召开这些会议,目的是听听各方面意见,大家一起分析形势、沟通思想、凝聚共识、谋划未来。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刚才,几位同志讲得很好,很多是真知灼见、肺腑之言,听了很受启发。下面,我就几个问题讲点意见,同大家交流讨论。

  第一个问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说过,必须“用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毛泽东同志就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社会科学家,他撰写的《矛盾论》、《实践论》等哲学名篇至今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他的许多调查研究名篇对我国社会作出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是社会科学的经典之作。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江泽民同志指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胡锦涛同志说:“应对激烈的国际综合国力竞争,在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的同时增强我国的文化创造力、民族凝聚力,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和学术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继续制定政策、采取措施,大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从西方历史看,古代希腊、古代罗马时期,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等人的思想学说。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但丁、薄伽丘、达·芬奇、拉斐尔、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莎士比亚、托马斯·莫尔、康帕内拉等一批文化和思想大家。他们中很多人是文艺巨匠,但他们的作品深刻反映了他们对社会构建的思想认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前后,产生了霍布斯、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爱尔维修、潘恩、杰弗逊、汉密尔顿等一大批资产阶级思想家,形成了反映新兴资产阶级政治诉求的思想和观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而马克思主义则批判吸收了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思想,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思想。可以说,没有1819世纪欧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20世纪以来,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为缓和社会矛盾、修补制度弊端,西方各种各样的学说都在开药方,包括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这些既是西方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深刻影响着西方社会。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释、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涌现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王充、何晏、王弼、韩愈、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入侵和国门被打开,我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随之涌入。自那以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经历了刻骨铭心的惨痛历史,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经历了剧烈变革的阵痛。为了寻求救亡图存之策,林则徐、魏源、严复等人把眼光转向西方,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被翻译介绍到我国,不少人开始用现代社会科学方法来研究我国社会问题,社会科学各学科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

  特别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社会。许多进步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长期实践探索中,产生了郭沫若、李达、艾思奇、翦伯赞、范文澜、吕振羽、马寅初、费孝通、钱钟书等一大批名家大师,为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行了开拓性努力。可以说,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出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如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的新形势,如何提高改革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面对全面从严治党进入重要阶段、党面临的风险和考验集中显现的新形势,如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总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哲学社会科学训练培养教育体系不健全,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亟待提高,学风方面问题还比较突出,等等。总的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改变这个状况,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倍努力,不断在解决影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取得明显进展。

  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第二个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

  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成果,指导党和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正所谓“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在对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问题上,绝大部分同志认识是清醒的、态度是坚定的。同时,也有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即使在当今西方社会,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力。在本世纪来临的时候,马克思被西方思想界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美国学者海尔布隆纳在他的著作《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中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实践也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与其研究者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紧密相关。人们必须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更好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种现象,揭示蕴含在其中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为我们研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眼界广阔、知识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为学之道,必本于思。”“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我看过一些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书,其结论未必正确,但在研究和考据马克思主义文本上,功课做得还是可以的。相比之下,我们一些研究在这方面的努力就远远不够了。恩格斯曾经说过:“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有的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有悖于科学精神。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都会打下社会烙印。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同时,根据需要找一大堆语录,什么事都说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说过了,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实践发展和创新,这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要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增强战略性、系统性思维,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既看存在问题又看其发展趋势,既看局部又看全局,提出的观点、作出的结论要客观准确、经得起检验,在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

  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说法是武断的。远的不说,就从国际金融危机看,许多西方国家经济持续低迷、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加深,说明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但表现形式、存在特点有所不同。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不少西方学者也在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论》,借以反思资本主义的弊端。法国学者托马斯·皮凯蒂撰写的《21世纪资本论》就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广泛讨论。该书用翔实的数据证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不平等程度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认为不加制约的资本主义加剧了财富不平等现象,而且将继续恶化下去。作者的分析主要是从分配领域进行的,没有过多涉及更根本的所有制问题,但使用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值得深思。

  第三个问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具有什么特点呢?我认为,要把握住以下3个主要方面。

  第一,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我们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3方面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如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我国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党建等领域形成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和成果。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这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我说过,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我们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应该吸收借鉴,但不能把一种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当成“唯一准则”,不能企图用一种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否则就容易滑入机械论的泥坑。一些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可以用来说明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在一定地域和历史文化中具有合理性,但如果硬要把它们套在各国各民族头上、用它们来对人类生活进行格式化,并以此为裁判,那就是荒谬的了。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批判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精神品质。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畴很广,不同学科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对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我们都要研究借鉴,不能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自己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就大量吸收借鉴了前人创造的成果。对现代社会科学积累的有益知识体系,运用的模型推演、数量分析等有效手段,我们也可以用,而且应该好好用。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这些知识和方法时不要忘了老祖宗,不要失去了科学判断力。马克思写的《资本论》、列宁写的《帝国主义论》、毛泽东同志写的系列农村调查报告等著作,都运用了大量统计数字和田野调查材料。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如果不加分析把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一切以此为准绳,那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如果用国外的方法得出与国外同样的结论,那也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要推出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就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第二,体现原创性、时代性。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1944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我们既反对盲目接受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社会总是在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其中有一些可以凭老经验、用老办法来应对和解决,同时也有不少是老经验、老办法不能应对和解决的。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肌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可大可小,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

  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洛克的《政府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汉密尔顿等人著的《联邦党人文集》、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约瑟夫·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弗里德曼的《资本主义与自由》、西蒙·库兹涅茨的《各国的经济增长》等著作,过去我都翻阅过,一个重要感受就是这些著作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思考和研究当时当地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理论创新,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不断根据新的实践推出新的理论,为我们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推进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等等,都是我们提出的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作出了重大贡献,也形成了不可比拟的优势。

  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一切刻舟求剑、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的做法都是无济于事的。

  第三,体现系统性、专业性。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已基本确立,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学科体系不够健全,新兴学科、交叉团队建设比较薄弱。下一步,要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一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团队建设。二是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如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等,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三是要注重发展优势重点学科。四是要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使这些学科研究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突破点。五是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这些学科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需要时也要拿得出来、用得上。还有一些学科事关文化传承的问题,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总之,要通过努力,使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

  学科体系同教材体系密不可分。学科体系建设上不去,教材体系就上不去;反过来,教材体系上不去,学科体系就没有后劲。据统计,全国本科院校几乎都设立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文科生也占了在校员工很大比例。这些员工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后备军,如果在员工阶段没有学会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没有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将来就难以担当重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员工,帮助员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培养出好的哲学社会科学有用之才,就要有好的教材。经过努力,我们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过程中,教材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总体看这方面还是一个短板。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在教材编写、推广、使用上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调动学者、学校、出版机构等方面积极性,大家共同来做好这项工作。

  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这项工作要从团队建设做起,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机构参与和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支持和鼓励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支持国外学会、基金会研究中国问题,加强国内外智库交流,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要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推出并牵头组织研究项目,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要加强优秀外文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建设,扶持面向国外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对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文章,要给予支持。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搭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创新。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网投十大信誉排名、报刊网络理论宣传等思想理论工作平台的作用,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加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化平台。要创新科研经费分配、资助、管理体制,更好发挥国家社科基金作用,把财政拨款和专项资助结合起来,把普遍性经费资助和竞争性经费资助结合起来,把政府资助和社会捐赠结合起来,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经费使用效率。要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建立优秀成果推介制度,把优秀研究成果真正评出来、推广开。

  第四个问题: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

  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

  各级党委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能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统筹管理好重要人才、重要阵地、重大研究规划、重大研究项目、重大资金分配、重大评价评奖活动。要统筹国家层面研究和地方层面研究,优化科研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处理好投入和效益、数量和质量、规模和结构的关系,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能力。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既要有比较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又要有比较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以不断提高决策和领导水平。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201511月,我主持中央深改组会议,通过了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第一批高端智库已经建立并运行起来。我在那次会议上强调,要建设一批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建设智库热情很高,成果也不少,为各级党政部门决策提供了有益帮助。同时,有的智库研究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问题,有的存在重形式传播、轻内容创新问题,还有的流于搭台子、请名人、办论坛等形式主义的做法。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要加强决策部门同智库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把党政部门政策研究同智库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和推动智库建设健康发展、更好发挥作用。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人抓起,久久为功。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是知识分子密集的地方。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有五路大军,我们要把这支队伍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员工、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要完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职称评定和人才遴选制度,建立规范的奖励体系,表彰有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增强他们的荣誉感、责任感、获得感。宣传部门、组织人事部门、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党校行政学院、党政部门所属研究机构、军队院校等要共同努力,形成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良好激励机制,促进优秀人才不断成长。

  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多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领导干部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哲学社会科学,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研究成果,不要觉得哲学社会科学问题自己都能讲讲,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学问。要主动同专家学者打交道、交朋友,经常给他们出题目,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使用,让德才兼备的人才在重要岗位上发挥作用。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方针。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要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要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既反对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从事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宪法法律的假学术行为,也反对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对待学术问题的简单化做法。

  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当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急功近利、东拼西凑、粗制滥造,有的逃避现实、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有的剽窃他人成果甚至篡改文献、捏造数据。有的同志比较激烈地说,现在是著作等“身”者不少、著作等“心”者不多。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把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起来,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同志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中,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天地广阔。希望大家不畏艰辛、不辱使命,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

20160517 18:12:43 来源: 新华社

习近平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强调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刘云山出席

   新华社北京2016517日电(记者吴晶、华春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7日上午在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出席座谈会。

  座谈会上,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汝信、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钟君、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樊锦诗、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教授张维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马怀德、武汉大学网投十大信誉排名教授沈壮海、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教授金一南、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王文先后发言。他们分别介绍了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学、政治学、文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军事学等学科和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就如何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创新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习近平认真听取大家发言,不时就有关话题同学者们深入讨论。大家发言后,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首先表示,发言的同志讲得很好,很多是真知灼见、肺腑之言,听了很受启发。他向全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强调,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出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指出,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习近平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习近平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习近平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习近平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一是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二是要体现原创性、时代性。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三是要体现系统性、专业性。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

  习近平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

  习近平指出,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既要有比较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又要有比较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以不断提高决策和领导水平。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

  习近平强调,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是知识分子密集的地方,要把这支队伍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员工、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领导干部要主动同专家学者打交道、交朋友,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使用,让德才兼备的人才在重要岗位上发挥作用。

  习近平指出,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王沪宁、刘延东、刘奇葆、许其亮、栗战书出席座谈会。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负责同志,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有关专家学者和员工代表等参加座谈会。

【新闻解读】

习近平: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

2016-05-17

[学习小组按]

517日上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习总主持。

会上,10个专家发言,分别是: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汝信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钟君

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樊锦诗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教授张维为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马怀德

武汉大学网投十大信誉排名教授沈壮海

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教授金一南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王文先后发言。

习近平认真听取大家发言,不时就有关话题同学者们深入讨论。大家发言后,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

1]谈视角

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

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

2]谈时代

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

3]谈方向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4]谈特色

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5]谈领导

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

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既要有比较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又要有比较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以不断提高决策和领导水平。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

6]谈队伍

要把这支队伍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

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是知识分子密集的地方,要把这支队伍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7]谈创新

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

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

更多内容,看新华社通稿。

—————————————

习近平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强调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刘云山出席

[一]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

新华社北京517日电(记者吴晶、华春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7日上午在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二]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他强调,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出席座谈会。

[三]10位专家发言

座谈会上,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汝信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钟君

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樊锦诗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教授张维为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马怀德

武汉大学网投十大信誉排名教授沈壮海

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教授金一南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王文先后发言。

他们分别介绍了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学、政治学、文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军事学等学科和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就如何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创新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四]大家发言后,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

习近平认真听取大家发言,不时就有关话题同学者们深入讨论。大家发言后,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首先表示,发言的同志讲得很好,很多是真知灼见、肺腑之言,听了很受启发。他向全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五]谈视角

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

习近平强调,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出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

[六]谈时代

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

习近平指出,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七]谈方向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

习近平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2,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

习近平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

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九]谈特色

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习近平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1,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

习近平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一是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要体现原创性、时代性

二是要体现原创性、时代性。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

3,要体现系统性、专业性

三是要体现系统性、专业性。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

4,是一个系统工程

习近平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

[十]谈领导

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

习近平指出,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既要有比较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又要有比较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以不断提高决策和领导水平。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

[十一]谈队伍

要把这支队伍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

习近平强调,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是知识分子密集的地方,要把这支队伍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员工、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

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

领导干部要主动同专家学者打交道、交朋友,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使用,让德才兼备的人才在重要岗位上发挥作用。

[十二]谈创新

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

习近平指出,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王沪宁、刘延东、刘奇葆、许其亮、栗战书出席座谈会。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负责同志,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有关专家学者和员工代表等参加座谈会。

新华社评论员:立时代之潮头 发思想之先声

20160517 23:05:35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 题:立时代之潮头 发思想之先声——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

 新华社评论员

  “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在17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科学分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就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全面部署。这一重要讲话,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提供了思想指南和实践动力。

 思想是变革的先声,是行动的先导。从古希腊哲学的勃兴为欧洲文明构筑摇篮,到诸子百家争鸣奠定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从文艺复兴运动迎来近代文明的曙光,到新文化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启中国革命新纪元……回顾历史,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立足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曾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只有准确把握、科学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问题,才能带来思想理论的进步,进而引领和推动实践发展。进入“十三五”时期,无论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还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无论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打赢决胜全面小康的各项攻坚战,无不呼唤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思想动力、学理支撑、科学方法,不断破解改革发展的新课题。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这是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担负起的光荣使命,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时代契机。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顺应时代要求,担当光荣使命,最根本的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属性,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必须与时俱进加以发展。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学术工作中,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就有了坚实的立学之本;核心是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就有了深厚的为学之基;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就有了治学的活力之源。

 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尤其要做好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为加强理论武装、凝聚思想共识、激发奋进力量作出新贡献。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期待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与时代共奋进、与人民同呼吸,书写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篇章,用思想和理论的力量奋力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开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局面

2016-05-18 02:59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光明日报评论员

  “一个没有理论思维的民族,是不可能站在科学的最高峰的。同样,一个没有理论思维的民族,也不可能站在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前列。”哲学社会科学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7日上午在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回溯历史,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生动丰富的社会实践孕育了鲜活澎湃的理论与思想,反过来,竞相迸发的理论创造又成为推动实践创新的强大动力。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

  如今,我们置身一个伟大的时代,外部世界激烈变动,内部社会深刻变革;当前,我们身处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也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伟大的时代呼唤更加自信强大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伟大的事业也呼唤勇立时代潮头、勇于发思想之先声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原则性、根本性的问题。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只有融通马克思主义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才能真正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最终形成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导向。立足我国实际,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既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应然之举,也是实现哲学社会科学价值的必然途径。为人民做学问,为人民拿笔杆子,哲学社会科学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和生命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才能真正有所作为,不负时代与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既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认真践行群众路线,更要紧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聚焦改革实践中全局性、战略性、针对性的大问题,回答民族复兴征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做好“思想库”“智囊团”。因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定自信,坚持创新。只有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大力弘扬优良学风,鼓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做大学问、做真学问,才能实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最终形成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需要顶层设计,也离不开各方的协同推进。当代中国已成为21世纪国际舞台上高扬的旗帜,中国立场、中国方案和中国行动已成为全球不可忽视的力量。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全体中国人民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新的历史节点上,党中央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记载成就的里程碑、面向未来的起跑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必将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立时代潮头 发思想先声

——一论学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6051801 版)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突出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新形势下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纲领性文献。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历来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纵观人类历史,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这就是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两个不可替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源远流长、体大思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发展,始终与社会的大变革相伴随。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空前广泛深刻,实践创新堪称前无古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学术活动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崇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就一定能够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不辱使命。

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李培林 2016年05月24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为天地立心”的历史担当的时代。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认清使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开拓进取,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指导我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件。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如此全面地、系统地阐述我们党和国家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方位、战略构想和方针政策,这还是第一次。总书记的这篇讲话,极大地鼓舞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全国引起广泛而热烈的反响。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文明重大发展的思想先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总书记的这段话,深刻阐明了一个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与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另一方面,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也不可能具有强大的哲学社会科学。这个大道理,被世界和我国的发展史反复证明。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深入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总结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引导。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支持并参与党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我们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的思想路线作了思想舆论上的准备。

改革开放初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对过去超越历史阶段的诸多教训进行总结和反思基础上,重视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问题,在党的十二大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后,哲学社会科学界组织开展一系列深入的国情调查,为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又一个重大问题。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围绕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经济学界展开广泛的讨论并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和论著,对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价值规律、商品经济、市场调节等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论证,为最终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奠立了思想理论基础。

此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确立依法治国方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方面,哲学社会科学界都发挥了应有的舆论先导、思想准备、理论创新和智力支撑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作用,他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大变革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时代

我国改革开放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我们党带领13亿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把一个人均GDP不足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国家,发展成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并即将叩响高收入国家大门的繁荣富强的国家,6.8亿人在此过程中脱贫,到2020年还将有近6000万贫困人口脱贫,中国将实现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半封闭的国家到工业的、城镇的、全面开放的国家的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 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 “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当前,我们在前进道路上面临大量前有未有的新情况、新课题,也面临各种各样的、错综复杂的,甚至是两难选择的新矛盾、新问题。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

面对新挑战新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明显存在理论储备不够、能力不足、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课题研究低水平重复的多、真正推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少;短平快的研究多、对中长期重大问题的研究少;单一学科视角的研究多、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少;寓于书斋的研究多、基于调研的有针对性的研究少。重视科研成果数量而忽视质量、片面地以发表论文数量论英雄的情况相当普遍的存在;科研领域有高原而缺乏高峰、有专家而缺少大师的情况相当普遍的存在;在研究过程中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忽视为人民做学问的问题普遍存在。另外,符合科研发展规律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和科研组织方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真正能够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性的科研激励机制还有待建立健全。我们要尽快补齐这些“短板”,全面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深入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经济结构升级,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动力转换,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与此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改善民生、增进福祉、消除贫困任务繁重,人民群众对全面小康生活充满期待。面对这样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经验,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努力开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根据总书记的要求,“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努力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变革。要以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创新发展21世纪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造就一批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古今中外、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的思想家、理论家、学科领军人才和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要着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不断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要加快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提供智力支撑和思想资源。

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为天地立心”的历史担当的时代。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认清使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开拓进取,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经理、学部委员)

立足中国大地 创新中国思想 解决中国问题

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反响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2016-05-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斯敏 贾宇 张胜等

  连日来,85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经理汝信沉浸于喜悦之中。5月17日,他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作为学者代表首位发言,深感“备受鼓舞,重任在肩”。

  作为最年轻的发言代表,80后学者、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经理王文则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嘱托:“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

  从青年才俊到耄耋长者,10位发言代表身后,是整个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雄壮队伍和坚强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直面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出一大批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重要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重大贡献。

  今天,以这次划时代的会议为起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抖擞精神,重新出发。

  “一切努力,皆为‘中国’二字——立足中国大地、植根中国文明,凝练中国智慧、创新中国思想,解决中国问题、服务中国发展。”中央党校常务副董事长何毅亭如是总结。这是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鲜明指向,也是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火热自勉、铮铮誓言。

  立足中国大地 植根中国文明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总书记的精当概括,令山东社会科公司党委书记唐洲雁对当前时代“有了豁然开朗的认识”。“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进行着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什么叫‘前无古人’?即伴随经济总量不断上升,中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发展进程,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挺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隋广军深有同感:“大变革时代,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国内国际环境深刻变化、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先导性作用愈加突出,可以且理应大有作为。”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的声音,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哲学。”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韩庆祥感言,“让我们牢记总书记‘做大学问、做真学问’的嘱托,在广阔天地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成为托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力量!”

  放眼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以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为起点并在其指导下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正在人类学术思想史上镌刻下一条光辉轨迹。

  2004年4月,一项浩荡的“大国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启动。编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建设并完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研究……在参与这项工程的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季正聚看来,这项宏阔工程,堪称“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最高示范。

  走过160多年的马克思主义,青山未老,英气逼人。

  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的青年学者蓝强2014年9月赴美国纽约大学政治学系访学。年逾八旬仍在宣讲马克思主义的伯尔特·奥尔曼教授令他印象深刻。“正如奥尔曼教授所言,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关于世界、社会和人生的真理性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地位永不过时。”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举例说明:“韩愈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他所说的‘道’以儒家文化为主体,而我们今天如果重写《师说》,‘道’的内涵就应当演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见,应当将传统文化精髓与我国国情有机融合,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这就是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双手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双脚稳立于积淀了厚重文明的中国大地。

  凝练中国智慧 创新中国思想

  “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马克思主义从进入中国起,就在逐步中国化的过程中汇聚百川、渐行渐阔。

  站上新起点,中国共产党人话语铿锵: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5月12日,希腊雅典艾弗索达克斯书店,《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发行会正在举行。这部以11种文字、12个版本全球发行的著作,集中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哲学思维、历史底蕴、文化内涵、人民情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建宁如是总结。

  求是杂志社原总编辑邢贲思指出,治国理政不光是实践经验的累积,也需要理论的创新。“实践在滚动式向前发展,认识也要不断深化、不断推进。要用创新的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定五大发展理念、作出经济新常态重要论断、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对于这些厚重丰实的理论创新成果,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晖感受尤深:“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与实践创新,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提供了广阔空间。”

  湖南省社会科公司党组书记、经理刘建武认为,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协调发展就难以实现。

  高峰远眺,也会有浮云遮眼。近年来,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给人们带来干扰。哲学社会科学界旗帜鲜明地举旗亮剑,坚决抵制。“用中国话语方式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观察中国、解决中国问题的必由之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认为。

  在持久而坚实的理论创新、去蔽破障中,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稳步构建。

  高校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力军。北京师范大学董事长董奇介绍,当前,该校正和众多中国高校携手发力,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实施“学科提升计划”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行动计划”,争取产出一流研究成果,为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应有贡献。

  解决中国问题 服务中国发展

  任何一种学说,都绝非束之高阁的“空中宝典”。用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这是总书记在此次座谈会上的殷切嘱托。

  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将重点转移到解决现实问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来,一批覆盖全国众多省市区的“重大问题研究课题”火热启动。与此同时,理论工作“四大平台”建设蓬勃开展,理论研究更添活力。

  在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看来,研究若要取得实效,首先得解决理论研究“为什么人”的问题,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在研究立场上,要坚持为人民述学立论、立德立言;在研究内容上,要立足人民实践创造,把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作为研究出发点;在研究方法上,要体现人民逻辑,把党的群众方法贯穿始终;在研究结果上,要服务人民,得出经得起历史与实践检验的权威成果。”

  “以人民为中心”,这也正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核心理念。近年来,在党中央高度重视下,智库建设如火如荼。“要充分认识并发挥智库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的独特作用,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南京大学教授刘志彪指出。

  这一切,对人才培养与队伍打造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培育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培养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过硬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队伍。”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深感重任在肩。

  “我们将在人员、经费、评价体系等方面深化改革,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舆论环境。”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燕爽满怀信心。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颜晓峰对哲学社会科学界存在的问题直言不讳:“学术原创能力不强、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亟待提高、学风不良问题突出等‘短板’不容忽视,要以迫切的责任感补短板、强弱项,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坚强队伍。”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万不可辜负时代、人民、党和政府的期望,要切实当好思想‘蓄水池’、国情‘传感器’、舆论‘黏合剂’。”湖南省社科院国家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湘智认为。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件,为做好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中国社会科学院经理、党组书记王伟光充满信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要不负时代重托,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

  (记者王斯敏 贾宇 张胜 王琎)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20160517 23:22:18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 题:牢记使命 不负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17日在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与会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表示,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深刻把握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与任务,努力把研究、思想、水准提升到新的水平,做到不负时代、不负使命。

  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清华大学国学院经理陈来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明晰了哲学社会科学在国家发展中的定位,清楚表明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北京师范大学董事长董奇说,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更加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对国家繁荣、民族振兴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着力改变在实际工作中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视不够的倾向。

  “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总结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作用,并在讲话中提出要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钟君说,“这提升了我们思考问题的高度,开阔了我们观察世界的视野。”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很庆幸自己身处这样波澜壮阔、变革创新的伟大时代。”钟君说,能够见证并以自己的力量推动国家的发展、小康的决胜、民族的振兴、学术的繁荣,是幸运更是责任,自己生逢其时,决不能辜负时代,一定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

  “历史和现实都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及规律,我们用它不仅可以科学地解释现实,更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清华大学公司党委副书记朱安东说,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坚持则会失去灵魂、失去方向。

  “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汝信说,在当今国际和国内形势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会受到国内外各种思潮的影响,这些思潮在意识形态领域以复杂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牢固占领哲学社会科学阵地。

  武汉大学网投十大信誉排名教授沈壮海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给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以巨大鼓舞,指明了前进方向。

  “我们要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习研究,坚定信仰,练好内功。”沈壮海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马怀德表示,随着我国法治建设进程加快,公众法律意识不断增强,近年来,实践领域出现了许多复杂疑难问题,解决此类问题,我们很难在书本找到现成的答案,更无法照搬国外的经验,必须立足我国国情和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形成新的理论成果,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更好地解决法治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教授张维为认为,中国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速发展,震撼了世界,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提升还没有转化为话语优势。

  “实现这个转化,关键在于理论创新和话语建构,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的创新是中国话语建构成功的关键。”张维为说。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认为,发展中国家有较为相同的条件、挑战和机遇,来自中国的理论创新不仅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作出贡献,也将有助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摆脱低收入、中等收入陷阱。

  习近平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一是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二是要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三是要体现系统性、专业性。

  “既要回首历史、积极传承,又要与时俱进、面向未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说,加强传统文化研究,应当深入发掘蕴含其中的思想资源,努力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王文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是座谈会上最年轻的发言代表。他认为,青年学人拥有外语优势,具有全球视野,比较善于用中外都能听懂的话语表达,如果能够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把握时代的潮流,用中国自己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阐释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以及背后的制度安排,一定能够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软实力。

  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既要有比较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又要有比较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以不断提高决策和领导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陈先达表示,我们国家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一只重要的队伍和力量,要将其凝聚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就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保证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前行的正确方向。只有通过党的领导,才能有力调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聪明才智。”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颜晓峰说。(执笔记者:华春雨、吴晶,参与采写:高楠、张华迎、刘嫄)

习近平告诫: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这样做

2016-05-21 21:21:39来源:综合 作者:中国网


  学习大国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着重谈了四个大的问题。其中,在谈到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时,强调了四个“不能”。从辩证的观点来看,知道了不能怎么做,就是往正确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今天,学习大国(XXDAGUO)就同伙伴们一起学习这四个“不能”。
  习近平说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说法是武断的。 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
  第一个不能: 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
  【解析】说起教条主义,首先让人想到是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在这一经典文献中,毛泽东同志对当时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驳,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论断。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真经”。习近平多次强调,不能以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是老祖宗讲了的就能做,没讲的就不能办。
  【相关讲话】要加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引导学员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好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回答普遍关注的问题,注重解答学员思想上的疙瘩,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防止空对空、两张皮。
  ——2015年12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第二个不能: 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
  【解析】实用主义,主要是看有用没用,有用的就是真理,没用的就是错谬。在干部中不同程度存在以这种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根据需要找一大堆语录,把自己正在干、想干的事说成是马克思、恩格斯说过的。他可能就在你我身边,甚至可能就是你我。这种言行更带有迷惑性。其实,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最大“实用主义”,是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
  【相关讲话】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第三个不能: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作过时的理论
  【解析】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习近平专门强调,这个说法是武断的。也就是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作过时的理论。伙伴们都清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落实到经济领域,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推进经济建设。
  【相关讲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2015年11月23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
  第四个不能: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
  【解析】有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不深”“不透”“不足”“不多”,归根结底是对马克思主义没有真学真懂真信。不下大力气、不下苦功夫是不可能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的。但现实中,确实有不少人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发表意见。应通过真真切切、扎扎实实的学习和研究来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相关讲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015年1月23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
  ——2013年12月3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新闻链接】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发言摘编

2016051803:0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关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些浅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汝 信

  近一个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了很大成就,如大力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拓展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壮大了教学和研究队伍,加强了对外学术交流,等等,这些成绩令人欣喜,应予充分肯定。但喜中有忧,一是成果虽多,但真正具有重大创新意义和学术价值的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作品较少;二是在某些领域还存在一些思想混乱的现象;三是存在学风不正的问题。

  根本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和进一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关键在于真正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问题。对马克思主义抱什么态度,归根到底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谁服务的问题。

  在当今国际和国内形势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会受到国内外各种思潮的影响,这些思潮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以复杂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只有通过宣传、教育以至开展必要的斗争,才能牢固占领并坚守哲学社会科学阵地。

  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要抓党的“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需要组织力量展开讨论和争鸣,加强对学术著作的评论,鼓励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批评,活跃学术空气,促进学术研究。

  中国作为世界影响越来越大的社会主义大国,不仅要有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而且要在国际学术界发出自己的声音,以扩大我国的影响力。在人力、物力、资源配置方面要有支持重点,使某些优势学科能率先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国际上占有领先地位。需要把重要的基础理论研究(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对策性研究,作为重点,力争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以理论创新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林毅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奇迹式增长,从一个人均GDP不及非洲国家平均数1/3的贫穷落后国家,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但是,国内有不少人只看到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以及作为一个发展中、转型中国家必然存在的各种体制、机制问题,对我国的道路和制度缺乏信心。

  在巨大成绩面前出现上述认识的反差,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也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缺乏能够解释我国社会经济现象的自主理论创新有关。国内有人常常以西方主流理论作为参照系,来认识出现在我国的各种社会经济现象。我国的改革开放并没有照搬西方主流的新自由主义所倡导的“休克疗法”,实行“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而是以双轨渐进的务实方式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长期以来西方主流的理论认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必须按“休克疗法”一次性地消除各种扭曲。受此理论的影响,知识界不少人把社会经济中存在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于没有按照西方主流的理论来进行改革所致。不过,按照西方主流理论进行转型的国家大多出现经济崩溃、停滞、危机不断,少数在转型中取得稳定和快速发展的国家,推行的却都是被西方主流理论认为是最糟的双轨渐进的改革。

  在发展问题上也是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普遍推行进口替代战略,少数几个经济发展成功的如日本和东亚经济体推行的则是出口导向战略,这种战略当时被认为是错误的。

  根据西方主流的转型和发展理论来进行转型和发展的国家不成功,而少数成功国家的转型和发展道路却违背了西方主流的理论,原因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不同、条件不一样,总结于发达国家社会经济现象并以发达国家的基础和条件为暗含前提的西方主流理论,拿到发展中国家来用,常有“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缺憾。发展中国家有较为相同的条件、挑战和机遇。来自我国的理论创新不仅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做出贡献,也将有助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摆脱低收入、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愿景。

    

立志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钟 君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人类社会必然走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大道的必然规律。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金钥匙。今年是马克思诞辰198周年,两个世纪快过去了,一些人使出浑身解数试图证明马克思“已过时”。马克思主义不断“被过时”,恰恰证明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境界,谱写了科学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新篇章,彰显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年轻一代学人立志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心和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五百年的系统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的深刻论述、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正确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等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成果,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得对、走得好。

  青年学人要立志真信真学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努力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研究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做忠实的信仰者,就要信“马”信“共”,使从事的马克思主义专业成为神圣事业。做笃定的研究者,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努力做到用中国话语表达中国理论,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做创新的传播者,就要创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肩负起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大众化的重任。做执着的践行者,就要把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实践当作看家本领,保持定力,砥砺前行。

        

推动敦煌学发展,为“一带一路”做贡献

敦煌研究院研究员 樊锦诗

  敦煌学是一门国际性的学问,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我国的敦煌学研究一度发展比较缓慢,国际上曾流行“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的说法。上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一批著名学者的影响带动下,我国学者奋起直追。经过30多年的辛勤努力,敦煌学在中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从敦煌石窟文物的保护研究来说,已经由过去的看守型、抢救性保护,进入科技保护、预防性保护的新阶段。目前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采集、存贮、展示敦煌石窟数字图像信息,有效地缓解了文物保护与开放利用的矛盾。从敦煌学研究机构和队伍来说,造就了一支老中青结合、水平较高的敦煌学专业人才队伍,保证了我国敦煌学研究事业后继有人。从敦煌学研究成果来说,我国学者在敦煌学的几乎所有领域,诸如语言文学、历史、考古、艺术、宗教、民族、民俗等众多学科推出大量研究论著,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肯定。

  上述一系列显著成就,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被动局面,现在连外国学者也公开承认中国是国际敦煌学的中心。不过我们不能就此满足,中国学者要主导国际敦煌学的发展,并让敦煌文化艺术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传播、弘扬。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引起国内外的热烈反响。这不仅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大战略,也为敦煌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利用敦煌文化艺术遗产资源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机遇。敦煌文化艺术遗产有着丝绸之路2000多年的历史背景,是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中亚文化等世界几大文化与中国文化交融、荟萃的产物,体现了丝绸之路沿线许多国家共有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是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的最有效途径。在这方面,敦煌学作为深化我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可以发挥独特作用。

      

关于理论创新、话语建构和新型智库建设的一些思考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教授 张维为

  中国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速发展,震撼了世界。要把我国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转化为话语优势,关键在于理论创新和话语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包括以建构中国话语为己任的新型智库,对此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树立信心。中国的发展早已超越了西方理论和话语的诠释能力。过去30多年,西方对中国政治的预测几乎都是错的,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的误判除了有意识形态的偏见,还有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本身存在的许多问题。金融危机、债务危机、颜色革命褪色、“阿拉伯之春”变成“阿拉伯之冬”、欧洲难民危机等也进一步打击了西方的制度自信和话语自信。在这个意义上,推动理论创新,超越西方话语,建构中国话语正逢大好时代。

  第二,明确目标。要建立一套中国本位的、本土的、学术的、同时也是国际化的政治话语叙述,并用中国人的标准和话语对西方和世界事务进行评判。

  第三,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的创新是中国话语建设成功的关键。以政治学为例,正因为我们在基础理论上有所创新和突破,所以比较敢于也比较善于与西方理论和西方话语碰撞。

  中国的理论创新、话语创新,从来没有面临过如此好的历史机遇。时代呼唤中国学人的原创性贡献,也呼唤中国产生具有原创力的学者大师。

      

进一步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普及与传播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康 震

  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蕴藏着极其鲜活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和价值追求,如何立足当代,创新发展古代优秀的思想文化,是我们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研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师古而不能泥古,既要回首历史、积极传承,又要与时俱进、面向未来。只有这样,才能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推动传统文化走向创新,才能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激发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勇气和动力。

  传统文化研究周期长、产出成果慢。但只要沉下心来,“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研究成果就一定能经得起时间考验和历史检验。为此,应当大力倡导“十年磨一剑”的学术风气。

  前不久刚刚结束的“中国诗词大会”,以百人团现场竞赛的创新形式,调动全国亿万观众重温古典诗词魅力,掀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就根植在传统文化和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诗词大会的成功就在于激活了深藏在每个人心中的精神基因,并从中获取知识、汲取营养、吸取智慧,增强了中华文明内在的生机与活力。

  传统文化的普及是一门大学问。学术界关注的重大学术问题往往也是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真正优秀的研究者往往也是优秀的普及者和传播者。需要有更多的专家学者走出书斋、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大众,加入传统文化普及的队伍,弘扬民族正能量,激发传统文化内在活力。

  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普及中,新兴媒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不能简单用新兴媒体取代传统媒介。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体各有所长,应当彼此互补、有机融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起适应时代变化的传播话语体系,准确、快捷、广泛地传播传统文化正能量。

    

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繁荣法学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马怀德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发展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一理论继承了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吸收了世界法治文明的有益经验,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宝库,是党和国家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法学界应当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大意义,认真研究这一理论的科学内涵、基本原则、主要特征和根本要求,并将其贯彻到法学各专业,推动法学理论创新。

  长期以来,法学界以繁荣法学研究、推动法治建设为己任,把握正确方向,立足中国实际,破解现实问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大批优秀研究成果。但是,也应该看到,法学界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脱离实际、不接地气、照搬西方法学理论话语的倾向。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学界应当增强理论自信,从中国实际出发,研究解决当下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如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问题;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的关系问题;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问题;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问题;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内在要求、基本原则、发展方向,等等。法学界有责任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对这些重要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推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

  面对日益复杂的法律问题和鲜活的法治实践,法学学科自身已经很难满足实践需要。为此,应当消除学科壁垒,培育新兴学科、发展交叉学科,鼓励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联合攻关,争取在重大问题上取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武汉大学网投十大信誉排名教授 沈壮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给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以巨大鼓舞,指明了前进方向。全国网投十大信誉排名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体系计划等陆续启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教材先后两次进行全面修订,教学一线的老师们积极创新形式,用心用情地开展公司产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得到加强、取得明显成效。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在大员工头脑里进行思想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久久为功。加强和改进的落脚点是提高吸引力和实效性,关键在内容创新与方法创新并重。从内容角度讲,要善于把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讲授与员工的思想关注点有效对接,回应热点、讲透难点、化解疑点。从方法角度讲,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员工,把大道理、硬道理讲细、讲活,做到娓娓论道、循循善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注重引导员工由事实得出结论,从感性走向理性,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立场。一个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既要心中有“真经”,又要教学有“高招”,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的“看家本领”。其中,内容为王,更具有根本性。只有自己把“真经”读透了,理解深了,教学才可能游刃有余、出神入化,才能让员工感到茅塞顿开、醍醐灌顶。做到这一点,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者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习研究,坚定信仰,练好内功。

    

深化新形势下军事力量建设与运用研究

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教授 金一南

  深化新形势下军事力量建设与运用研究,要充分考虑过往研究所基于的形势和条件已发生重大改变。一是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国防与军队建设走出了长期低水平徘徊的困境,迎来了建设的黄金时期。建设一支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武装力量,已经成为保障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二是随着国家经济结构变化导致安全结构变化,军队肩负的历史使命也发生重大变化。三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安全空间由三维向多维拓展,信息、网络、太空、电磁频谱成为国家安全的新领域。

  目前我军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变革。为深化新形势下军事力量建设与运用研究,要重视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加快弥补军队正规化建设这块短板,从习惯于文件管理、会议管理,转变到遵循法规管理、条令管理的模式上来。二是改革传统的干部选拔方式,建立完善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担当大任的机制,注重到军事斗争准备第一线、从各类重大军事行动中去寻找、识别、选拔“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三是弘扬中国军事哲学和战略文化,缔造中国“非对称”优势。不能照别人的葫芦画自己的瓢,而要通过变革实现自我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形成非对称,只有非对称才能形成优势,才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四是注重通过个案推动总体,在战略约束中积极稳步地完成能量释放,表现战略定力。

     

新一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探索与使命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王 文

  出生在80年代的新一批青年学者,正在成长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队伍的一支生力军。这一代人的特点是,成长、求学、思想成熟的历程与改革开放背景下中国高速发展的进程同步。当我们这一代人开始登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舞台时,中国已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世界越来越重视中国发展的经验。“80后”学者是中国第一代无需背负“落后国家”心理包袱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从事业的起步期就可以平视世界同辈。

  新一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仍然要虚心学习、研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基于别国经验的学术成果,也不能接受西方意识形态下居高临下的学理说教,更不能数典忘祖。关键还是要扎根实践,下苦功夫,求真学问,以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为目标,在生活中寻求真正的研究选题,让研究工作回归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的思考中来。

  我们以亲身的经历越来越感受到,当代中国实践是伟大的,对人类文明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独特的经验与财富。这正是新一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可能超越前辈、超越西方的现实根基,也是坚定信念、扎根本土的时代源泉。

  如此伟大的成就,新一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应研究好、总结好、发扬好,让中国的经验影响全世界。青年学人拥有自身优势,如果能够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把握时代的潮流,更加有定力、有底气、有思想,用中国自己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阐释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以及背后的制度安排,那一定能够构建中国的学术软实力。我们已经解决了“挨打”“挨饿”的问题,在一代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持续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根本解决“挨骂”的问题。

  《 人民日报 》( 20160518 08 版)

【延伸阅读】

201410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

坚持双百方针

  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  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努力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

文艺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  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文艺创作有高原高峰

  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高原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

核心价值观要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

  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2016219日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

切实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48个字界定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四个牢牢坚持把方向

  要承担起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五个事关很重要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

正面宣传要为主

  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做好正面宣传,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

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

  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

党媒必须姓党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都要增强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都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2016419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

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

  凝聚共识工作不容易做,大家要共同努力。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什么是同心圆?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

  古人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很多网民称自己为草根,那网络就是现在的一个草野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不然怎么联系群众呢?  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不断提高这项本领。

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

  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网上舆论有红线

  形成良好网上舆论氛围,不是说只能有一个声音、一个调子,而是说不能搬弄是非、颠倒黑白、造谣生事、违法犯罪,不能超越了宪法法律界限。  对网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对互联网监督,不论是对党和政府工作提的还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提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

20165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

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理论和思想:需要而且能够产生

  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

根本标志和重要任务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真懂真信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一是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二是要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三是要体现系统性、专业性。

创新、学风、立志三要 

 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记者:郑晓奕、李斌、刘嫄

编辑:钱彤、李惠子、王全超、高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