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网投十大信誉排名(中国)有限公司现在时间是:
党建动态

【时政要闻】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

来源: 编辑: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31日

   【编前语】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为了深入学习宣传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及时做好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进讲义、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学院拟启动宣讲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形势与政策”讲座项目立项申报工作。请各系及时组织教师开展宣讲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形势与政策”讲座项目立项申报工作,请各位教师积极申报。有意申报者请于201511月15日以前将有完整宣讲提纲的申报表交到院办公室。请各位教师率先带头认真学习、研究、宣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积极主动做好会议精神“三进”工作,并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学术敏锐性从中发现符合国家发展重大需求的研究选题,积极谋划申报各级各类科研教研项目。获批立项者应在获批立项后两周内完成讲座项目讲稿(不少于8000字)和PPT(不少于60张),并在本学期结束前面向师生做宣讲报告不少于三场

   附:网投十大信誉排名形势与政策讲座项目申报表

                网投十大信誉排名

                2015年10月29日

 

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99人,候补中央委员156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习近平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挑战,中央政治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和创新宏观调控,有效化解各种风险和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

  全会认为,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

  全会高度评价“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认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全会深入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认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全会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全会强调,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

  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二〇二五》,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

  全会提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全会提出,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提高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提升港澳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民主、促进和谐,以互利共赢方式深化两岸经济合作,让更多台湾普通民众、青少年和中小企业受益。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主动参与二〇三〇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员工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员工资助全覆盖。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药品价格,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全会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各级党委必须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动员人民群众团结奋斗,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激发各族人民建设祖国的主人翁意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全面提高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坚决维护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信息、国防等安全。

  全会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就是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把《建议》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落到实处。全党要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继续顽强奋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巩固反腐败斗争成果,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一些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形成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全会按照党章规定,决定递补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刘晓凯、陈志荣、金振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令计划、周本顺、杨栋梁、朱明国、王敏、陈川平、仇和、杨卫泽、潘逸阳、余远辉严重违纪问题的审查报告,确认中央政治局之前作出的给予令计划、周本顺、杨栋梁、朱明国、王敏、陈川平、仇和、杨卫泽、潘逸阳、余远辉开除党籍的处分。

  全会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共同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

 

【新闻链接】

http://www.xinhuanet.com/syzt/zt05/index.htm

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jjssw/index.htm

http://cpc.people.com.cn/GB/67481/399243/index.html

http://topics.gmw.cn/node_78560.htm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中央宣讲团动员会召开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
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

  新华网北京11月4日电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动员会4日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宣讲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他指出,组织中央宣讲团集中宣讲,是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任务重大、意义重大。希望宣讲团的同志们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学深学透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宣讲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实际,回答热点难点问题,回应群众关注关切,把全会精神讲全、讲准、讲透,增强宣讲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各地要广泛组织面向基层的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活动,通过多层次、广覆盖的宣讲,推动全会精神深入群众、深入人心,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同心同德为落实好“十三五”时期各项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奋斗。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精心组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活动,推动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热潮,把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刘云山指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描绘了未来5年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在发展理念、发展举措、发展体制上有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必将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要围绕“十三五”规划建议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全面准确深入宣讲全会精神,把“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的重大成就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讲清楚,把“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基本理念、重大部署和政治保证讲清楚。宣讲全会精神,要联系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体现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大逻辑,引导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更好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统一思想和行动;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环境的新变化,增强机遇意识、改革意识和责任意识,为建成高质量的小康社会而奋斗;深刻认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自觉以新的发展理念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刘云山强调,中央宣讲团的同志要以高度责任感做好全会精神宣讲工作。要深入领会全会精神,把握精神实质、全面准确解读;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有针对性解疑释惑;注重与基层干部群众互动交流,增强宣讲的实际效果。各级党委和宣传部门要统筹抓好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加强宣传阐述,营造舆论氛围,广泛开展面向基层的宣讲活动,推动全会精神深入人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主持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出席会议。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央宣传文化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中宣部举办的省区市党委宣传部、讲师团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研讨班成员列席会议。

 

 

 

 

“四个全面”与“十三五”规划

 

【学习进行时】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首次写入中央全会文件,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重要内容。为什么要把“四个全面”写入“十三五”规划?新华网“讲习所”推出《“四个全面”与“十三五规划”》,邀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孙业礼对此进行深入阐述。

   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孙业礼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在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也就是说,“四个全面”成为我们党制定和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基本遵循。

  为什么要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写入“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四个全面”战略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提出来的,也是为了解决我们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出来的。“四个全面”极大地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这样一个战略布局对制定和落实“十三五”规划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把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写进“十三五”规划建议,并作为指导思想的内容加以明确,显示了我们党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的优良传统,也表明了我们党执政兴国和治国理政的新思路。

  “十三五”规划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契合:“四个全面”第一个“全面”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我们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说过,我们的所有奋斗都要聚焦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样一个目标。“十三五”规划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样一个目标来制定。如果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战略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布局的话,那“十三五”规划实际上就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具体工作的角度进行部署。

  要保证“十三五”规划的实施落实,也离不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指导和统领。在规划建议中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怎么保证这些理念能够贯彻实施,就是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妨碍这些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保证这些理念落到实处,通过全面从严治党,使我们党更好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所以说,规划很好地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进一步推进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贯彻;而要实现“十三五”规划,也离不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指引和统领。

  为什么说“四个全面”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方略”?

  对当代中国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不能坚持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种问题能不能解决好,“十三五”规划的五大发展理念能不能得到贯彻落实,最终都体现在治国理政水平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通过总结历史经验,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发展实际,对治国理政作出了一些新的探索。

  治国理政水平高低和成败,标准集中体现在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上,也就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要在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发展的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放到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强调所有的奋斗都要聚焦这样一个目标,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种先进理念。

  治国理政的理想状态是使一个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要处理好活力和有序的关系,使活力有序释放。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破除一切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让法律作为最大的规矩来调节和规范社会行为,使整个社会稳定有序。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体现了破和立的辩证统一,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在一破一立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使整个国家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崭新思路。

  治国必先治党,这是从历史经验中得出的一个结论。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们的领导核心,我们的治国能力和执政水平就集中在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上,从严治党就是加强党的领导,这也是中国在治国理政方面的鲜明特色和最大优势。

  共产党取得政权以后,如何在一个国家治国理政,马克思、恩格斯有展望,但是没有实际经验,后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中,这个问题也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应该说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但也有很多教训。能不能在这个问题上有所突破,在当今时代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课题和考验。

  “四个全面”的每一个“全面”都体现了我们党对治国理政新的思考和探索,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治国理政方略。这个治国理政方略吸收和继承了人类文明的成果,也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既有现实性、针对性,又有长远考虑,把我们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为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提供了一个基本遵循。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怎样提出的?

  习近平总书记有两句话特别值得关注,一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的,这句话对我们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非常重要。

  只有社会主义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发展中国,我们只有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现在也不是尽善尽美,在这条道路上我们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认识清楚,没有解决,不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目标就很难实现,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他说这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崇高责任和历史使命。

  那么,怎么才能更好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呢?“四个全面”是从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方向提出来的。这里面,“全局”这个概念非常重要。经过几代人的接力式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和高度。站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从整体上作出一个战略谋划。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准确,判断上谋划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国家就大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善于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同时,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抓住突出问题,带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实现战略突破。同时在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的一个生动体现。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四个方面,都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最重大问题。比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的任务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总的任务的关键一步,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怎么体现?实际上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中产生的,之所以有活力就是因为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首先是中国共产党的事情能不能办好。所以抓住了这四个方面就抓住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就有可能达到1+1大于2的效果,从而带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新的战略突破。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每一个全面也都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在把握全局中整体推进。比如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的一个整体性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总的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就是说我们是着眼于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和更加定型化来部署深化改革,我们在部署深化改革中不是零敲碎打的调整和修补,而是更加注重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也就是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取得整体效果。每个全面都是事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每一个全面都有完整的目标,都是着眼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效果,四个全面合在一块,协调推进就是一个全面,也就是从整体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样一个战略布局体现的是战略谋划和整体安排,体现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水平。

  第二句话,习近平总书记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逐步形成并积极推进的。这里面立足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深刻揭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问题意识和现实针对性。

  “四个全面”是一种战略谋划,整体设计,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抽象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论述都是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作出的回答。比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最紧迫、最根本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强调不以GDP论英雄,强调适应、把握和引领新常态,强调创新驱动发展,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等等。这些论述实际上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针对新的形势下我们面临新情况的一些新认识,采取的一些新举措,也是对新形势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心任务、关键环节和重点难点问题作出的回答和应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每一个全面既有理论阐述,也有工作部署,既有对事业的总体把握、规律性认识,也有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的要求,加深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我们最新的理论创新成果,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经提出,就在党内外、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和高度关注,人们普遍感觉到这一理论的提出意义重大而深远,意味着新一届党中央两年多来成功的实践和宝贵的经验,正在实现理论和认识的升华,党的理论有了新的重大发展。很多同志关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怎么提出来的,意义在哪里,深刻内涵是什么,特别是这次五中全会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十三五”规划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加以明确,更引起了大家进一步的关注。为了给全党学习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一个权威的教材,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了《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以便全党同志通过学习习近平同志的一些重要论述,系统把握“四个全面”战略的科学内涵和总体要求,更好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也更好的推进“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新华网《新华访谈》工作室整理)

 

 

决胜全面小康——“十三五”规划建议新提法

新华网北京11月3日电 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以新的发展理念推动发展,其中一系列新提法、新表述、新举措,透露出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信号。

  “三大战略”“五大工程”引领创新

  “十三五”时期,创新将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建议围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举措,其中“三大战略”和“五大工程”引人注目。

  ——培育发展新动力方面,为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作出定位,提出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

  ——拓展发展新空间方面,区域发展在“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基础上,提出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同时提出两大战略和两大工程,即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和国家大数据战略,实施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工程、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也明确将实施一大工程,即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在科技创新上,提出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等。

  ——农业现代化方面,为确保农业安全、提高粮食产能,提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还提出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构建产业新体系方面,提出实施工业强基、智能制造两大工程,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经理胡鞍钢说,“十三五”是全面部署和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创新是事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的大战略,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动力。

  “四大领域”重点发力形成平衡发展新结构

  建议从发展整体性出发,强调处理好发展中的重大关系,特别是在“四大领域”打造平衡发展的新结构。

  ——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提出加大对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生态严重退化等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培育若干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增长极。

  ——在城乡协调发展方面,强调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方面,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注重通过法律和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

  ——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方面,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到2020年基本完成国防和军队改革目标任务。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的体系建设,提出制定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专项规划。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云中说,在中国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从弥补短板和薄弱环节中拓宽发展空间、寻求发展后劲,实现中国全方位的均衡协调发展,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

  五招“大棋”布局“绿色中国”

  建议浓墨重彩描绘绿色发展,展现出一幅美丽图景。为此,布下五招“大棋”,亮出“绿色”举措。

  ——有度有序利用自然,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调节城市规模,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自觉。

  ——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图和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目录,防治“城市病”,逐年减少建设用地增量,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

  ——推进能源革命,有序开放开采权,积极开发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提高建筑节能标准,主动控制碳排放,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

  ——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管住公款消费,深入开展反过度包装、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动。

  ——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将细颗粒物等环境质量指标列入约束性指标,建立全国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提高环境质量,未来将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既从绿色中惠民,又从绿色中富国,规划建议全景式的部署印证了‘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说,经济越发展,百姓对环境质量要求就越高,“十三五”建设“绿色中国”必须全社会共同行动。

  “三大布局”打造对外开放新格局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建议可以看出,更高层次、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是“十三五”对外开放的着力点,“三大布局”将带来“开放中国”的全新格局。

  布局决定全局。建议特别强调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包括对外开放区域、对外贸易和投资“三大布局”。

  布局之下,提出建设一批经济走廊和经济区:区域布局上,开辟跨境多式联运交通走廊,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投资布局上,建设一批大宗商品境外生产基地;推进“一建一路”中,共同建设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共建境外产业集聚区。

  对外开放上强调形成新机制,包括建立便利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的体制,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扩大银行、保险、证券、养老等市场准入,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

  商务部研究院副经理邢厚媛说,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一项长期任务,一方面要立足当前加快涉外经济法制建设步伐,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对外经济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径,促使我国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公平+保障”中实现共享发展

  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作为“十三五”时期的重要理念,共享发展更加着眼于“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扶贫,衡量着共享发展的水平。建议用相当篇幅部署“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明确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给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路线图:

  ——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

  ——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

  ——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

  ……

  教育方面,“十三五”时期着眼于“提高质量”,除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员工资助外,还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建立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

  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十三五”时期,养老、医疗制度将在制度整合、水平提高上“深耕细作”,将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实现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等。

  在“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中,将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等。在缩小收入差距上,提出加快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等一系列举措。

  “共享发展就是更加重视人的发展。”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丁元竹说,建议中的民生部署十分细化,这意味着改革举措的实施将更加精准,民生改善也会更加明显。(记者赵超、韩洁、何雨欣、安蓓、王优玲)

 

 

大纲领中的小细节——“十三五”规划建议的新“读法”

 

新华网北京11月3日电(记者董峻、王宇、吴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3日公布。这份两万多字的纲领性文件,蕴含了很多小细节,读之富有深意。

  “行动力”明显增强

  实施优进优出战略、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库战略、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细数“十三五”规划建议可以发现,“战略”“行动”成为热词,多次出现于这份2万多字的文件中。

  这些出现在文件各处的“战略”和“行动”,涉及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行业,涵盖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民生,可以说,涵盖在经济社会发展多个方面。

  战略,指“特定时期指导全局的方略”,它多次出现在这份文件中,体现出高层对未来发展的整体考虑和顶层设计。而更具动感的“行动”一词的多次出现,则体现出中央在决胜小康关键时期的历史紧迫感。

  “在历史发展坐标中,‘十三五’将属于非常关键的中间节点,是由旧模式向新模式过渡转型的重要时期,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最后五年。这一阶段党中央如何布局,将决定未来国家走向,十分关键。”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认为,战略、行动表述多次出现,凸显了党中央对这一关键时期的清醒认识,以及对未来的总体布局和驾驭能力。

  “互联网”贯穿始终

  “互联网+”行动计划、网络提速降费行动、国家大数据战略、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金融、网络安全、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规划建议中涉及“互联网”方面的内容有十余处,贯穿整个文件,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均有体现。

  这些“触网”的内容,有的为创新发展拓展新空间,有的推进农业现代化服务,有的在构建产业新体系中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有的在完善法制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互联网不仅为中国经济插上腾飞翅膀,也深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规划建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发展远程医疗;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发展远程教育;扩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覆盖面,因地制宜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传播正能量,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

  中国财经大学金融法学院教授黄震表示,“十二五”期间互联网加速普及,实实在在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开创千古未有之变局。“十三五”必须紧抓这一机遇,顺应技术趋势和市场规律,让互联网成为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助力器、新型产业创新壮大的孵化器。

  “生活化”扑面而来

  规划建议作为指引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纲”,不仅有许多“高大上”的新指导思想、新理念和新要求,更在诸多像国家公园、幼儿园、自行车等细节方面让人们体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自己的生活影响巨大。

  比如,在降低生活成本、增加百姓收入方面,规划建议提出: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

  在推动绿色生活、建设生态文明方面,规划建议则提出: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严厉打击象牙等野生动植物制品非法交易;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开展反过度包装、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动。

  此外,和百姓密切相关的“动作”举不胜举:实施居住证制度;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些细节体现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将有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必将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

 

 

 十三五规划建议的10大民生亮点

 

新华网北京11月3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3日向社会公布。这份引领未来5年我国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里,关于百姓生活的事有哪些表述?会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公共服务:让人人共享发展成果

  【百姓诉求】:“8月20日,上门理发;9月15日,打扫卫生……”这是安徽安庆市75岁老人赵洵琦的“公共服务账本”。老人长年瘫痪一直靠老伴照顾,非常想有人帮衬。去年,安庆实施城区70岁以上生活困难老人居家养老服务,圆了她的愿望。

  【建议摘编】: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强政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点评】: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经理许光建表示,让人民共享全面小康成果,就要让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五中全会对人民怎样共享全面小康成果,规划了明确具体的路线图。

  “一方面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努力实现全覆盖;另一方面通过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他说。

  扶贫攻坚:让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百姓诉求】:要问甘肃省通渭县常家河镇贫困户马俊祥对未来的期盼,他会毫不犹豫地说:“拔掉‘穷根’,手头宽裕。”现在,像马俊祥这样的贫困人口全国还有7000多万。

  【建议摘编】: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专家点评】: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说,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易地搬迁安置一批、生态保护脱贫一批、教育扶贫脱贫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未来五年,这‘五个一批’政策,是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方向。

  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百姓诉求】:家中贫困的湖南省宁远县高二员工小刘,最大的心愿就是能顺利完成学业,考上大学。不久前,他拿到了2000元国家资助。

  【建议摘编】: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员工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员工资助全覆盖;促进教育公平。

  【点评】: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说,建议强调教育公平,意味着未来五年,我国将在教育均等化方面加大力度,保障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让孩子们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就业创业:让人们的工作前景更光明

  【百姓诉求】:不久前,抱着创业梦想的北京市民施京登录了名为“网上会客厅”的中关村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发现很多曾经困惑的创业问题在这里可以找到相应的服务。他希望这样的平台今后更多,服务更全。

  【建议摘编】: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

  【点评】: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认为,只要坚持把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支持政策和措施,“十三五”期间我国就业工作前景光明。

  缩小差距:让农村和城里都过上一样的日子

  【百姓诉求】:河南中牟县官渡镇大马寨村村民郑明水最近盘算着自己的“十三五”蓝图:“大棚面积扩大到5亩;家里小楼小院装修升个级。”他希望国家为农民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让农村人过上和城里人一样日子。

  【建议摘编】: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点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室副主任汤铎铎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本分配的份额或者资本的收入往往越来越大,而劳动的收益越来越小,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要强调“两个同步”,要在经济增长的时候,让大多数老百姓的收入能跟得上经济增长,共享发展成果。

  大病保险:让人们不再“因病返贫”

  【百姓诉求】:“一场大病消灭一个中产家庭”、困难群众得了大病重病无钱医治……这些现象让很多人直呼“不敢病”“病不起”。实施大病保险,是群众长期以来的共同愿望。

  【建议摘编】: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通过多种方式降低大病慢性病医疗费用;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

  【点评】:“大病保险的全面实施能有效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说。一边是健全社保网络实现应保尽保,一边是降低人们的就医用药费用,建议中提出的种种做法直击“看病贵”问题,让人们的健康生活更有保障。

  食品安全: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

  【百姓诉求】:41岁的贾女士今年喜得千金。在欣喜的同时她又感到忧虑。不时曝出的食品安全问题让她对食品安全格外关注。“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女儿能够吃得安全健康!”

  【建议摘编】: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

  【点评】: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当前,中国老百姓的诉求已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得放心。“顺应这种诉求的转变,在老百姓最为关心的食品安全领域,国家在顶层设计上做出了调整,把食品安全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俊海说。

  全面两孩:让人口发展更均衡

  【百姓诉求】:在听到我国将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时,深圳市民刘女士欣喜万分。她的儿子今年十岁,由于她与丈夫都不是独生子女,“再生一个”的愿望一直未能达成。

  【建议摘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

  【点评】: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对于人口年龄结构有一定的修复作用。经过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后,我国家庭逐步简约化,全面二孩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家庭结构,有利于家庭经济社会功能的发挥。

  户籍改革:让群众公平享有合法权益

  【百姓诉求】:“城里人拿的是户口,我们办的是暂住证,没有固定住所,扎根不易。”23岁的农村姑娘陈双在外漂泊五年,始终没有放弃在城市追梦。

  【建议摘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点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俊海说,户籍制度改革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群众切身利益。当前要在不断扩大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覆盖面、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合法权益上下功夫。

  改善生态:让人人在蓝天下呼吸

  【百姓诉求】:即将进入一年中的供暖季,年近60岁的北京市民刘红嘀咕:“雾霾天又该时常造访了。什么时候才能每天都是‘APEC蓝’‘阅兵蓝’?”

  【建议摘编】: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点评】: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事关全面小康和发展全局,刻不容缓。(记者齐中熙、赵晓辉、樊曦、华晔迪、赵文君)

 

 新华网北京10月30日电

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核心位置

  新华社记者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鲜明地把创新摆在发展理念的首位。

  中国已走上全面创新之路。创新发展将成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驱动因素,是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全面发展的根本支撑和关键动力。

  新动力·新空间·新体系 创新是发展全局的核心和基点

  “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公报的话掷地有声。

  这场关系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一大关键词就是创新。

  当今中国,与改革形影相随的一大关键词也是创新。

  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全会对创新发展的定位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一脉相承。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只有通过创新驱动,中国经济才能实现由大到强。

  如果说,党的十八大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那么,十八届五中全会则进一步强调了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和基点地位。专家认为,这意味着“中国号”巨轮的破浪远航的引擎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事实上,创新早已成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高频词。

  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各同志集体来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参观创新成果展示。这是中央政治局首次将集体学习“课堂”搬到红墙外,现场上了一堂生动的“创新课”。

  2015年10月19日,全国首个“双创周”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启动。从“科学的春天”到“创新的春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创新创造与市场规则相融合,积聚起中国经济新的澎湃动力。

  这是中国创新创业者的黄金年代。“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大众创新创业热潮。”科技部部长万钢说。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全会对创新发展的阐释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化和拓展。

  创新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

  “这里的创新不是狭义上的创新,而是涵盖了理论、制度、科技、文化方方面面。所谓基点,就是要把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贯彻一切工作当中,形成经济社会新动能。”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军说。

  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构建产业新体系……科技创新深化和拓展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15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十二五”收官“十三五”布局的承启之年。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把创新提高到发展全局核心和基点的新高度,并回答了站在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现实坐标上,中国发展的动力靠什么?空间在哪里?体系怎么建?

  当中国经济的“三期叠加”又与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相交织,中国发展的立足点,必须转到效率质量上来,必须转到创新发展上来。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义平表示,世界经济的发展就是靠创新引领的发展,是创新促使经济发展,不断从已有的层次上升到更高的层次。经济发展质的飞跃,是产业突变基础上的经济增长,创新“驱动”着经济发展。

  创新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创新提高国家综合国力

  创新带来生机,创新产生动力。近年来,中国创新资源投入持续增加,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环境日益改善,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

  “十二五”期间,我国科技创新取得重要进展,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0年的50.9%提升到2014年的54%,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十二五’以来,我国持续加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科研,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科技创新为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民生改善提供重要支撑。”万钢说,“十三五”时期,国家将聚焦实体经济,聚焦产业升级,聚焦民生改善,充分激发创新潜力,为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奋斗。

  中国人的创新能力和实力已为世界瞩目。

  “中国正在快速成为全球技术创新中心,是默克全球研发网络的关键组成部分。”德国默克集团执行董事雷科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了借助中国“脑力”,默克正在不断加大在华研发方面的战略布局,最近几年先后在中国设立医药研发、液晶中国中心以及投资公司。

  创新成绩斐然,提升空间巨大。和全面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目标相比,当前中国的创新水平依然有较大差距:创新驱动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仍较低,经济增长模式仍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并存阶段,全社会的创新动能依然不足。

  位于重庆的墨希科技有限公司在推出3万台手机触摸屏后,仍在考虑如何把触摸屏继续和下游对接更紧密,把产品变成商品,建立起盈利模式。重庆墨希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史浩飞说,作为产业链上游,在现有产业对接上已经遇到不少困难,“中下游企业大多不想花钱研发做小白鼠”。

  “还有更多的企业不能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任兴磊说,“大量传统制造产业仍不具备创新的话语权,大量的传统制造产业由于高层次人才、管理人才、研发人才的限制和障碍,至今没有走出结构调整的路子。”

  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体制机制与创新创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科技领域布局与发展大势不相适应……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征途上,消除这些“不相适应”,已刻不容缓。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说,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仍然存在,企业创新动力和转化能力的不足是其中的最大瓶颈,尤其是民企创新投入不足,如得不到政府创新资源的公平配置,创新动力就无法得到充分释放。

  “把科学家的创新链、企业家的产业链、金融家的资金链等有效衔接,才能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中科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吴乐斌说。

  “中国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无论是转型发展,还是提高综合国力,都必须通过创新。”王军说“中国必须把握住这一轮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机遇,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立足于体制机制改革。”

  “未来5到10年,中国发展的立足点要转到效率和质量上来。把创新发展作为首要核心理念,这是适应国内国际形势、短期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长期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需要。”王军说。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 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我要在中国建一个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实验室。”

  1996年,奥地利。面对导师:“你的梦想是什么?”的提问,时年26岁的潘建伟如是回答。2001年,他放弃海外教职回国,在中国科技大学组建实验室。

  潘建伟团队建成国际上首个规模化的城域量子通信网络;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工程正积极建设;牵头实施“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如果抢占量子通信先机,就有望抓住由模仿者变成引领者的机遇。”潘建伟说。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宋卫国说:“国家要集中力量提升科技能力,比如发挥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对一些重大科技项目形成突破。”

  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创新,民族的振兴之要,国家的发展之根,企业的成功之源。

  创新创业大潮,不断壮大创新经济的内核,持续释放充沛活力。五中全会对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创新引领型发展作出了部署:

  --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二0二五》,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

  --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

  “在未来5年中,科技创新这个发展的强大“新引擎”将会加速发力。”宋卫国认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把创新深入人心,从创新的主体到创新的制度,从国家创新环境到社会创新环境,逐步发展形成创新理念和良好社会氛围。

  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引领未来时代发展。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中国有信心也有能力,去诠释科技“第一生产力”对“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英国《自然》杂志执行主编暨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地区总监尼克·坎贝尔表示,中国高质量科研产出的持续增长令人印象深刻。世界上有越来越多最好的研究是在中国发起、主导和完成的。

  在中国,“创新的春天”已经来到。科技与创新必将积聚起中国经济新的澎湃动力。(记者杨维汉、赵晓辉、余晓洁、吴晶晶、许晟、华晔迪、崔静、高皓亮、彭勇)

 

中国聚焦:让世界倾听中国创新发展“最强音”

 

新华网北京11月5日电(记者李云路 任沁沁)深刻变革中的中国历史性地将“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显示出这个国家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正以“脱胎换骨”的勇气进行自我革新,其巨大的“创新辐射”亦将给中国和世界带来深远影响。

  日前发布的中共“十三五”规划建议全文中,70多次被提到的“创新”在这份长达两万多字的中国未来五年发展蓝图中尤为亮眼。“创新”不仅承担着“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使命,更攸关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首个“百年目标”的实现。

  舆论认为,这是自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以来,中共发出的以创新谋发展的又一强音。

  放眼全球,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第三次科技革命迎来高潮,下一个产业革命正在酝酿,互联网、智能技术、新材料等正成为主角。创新驱动将成为中国突破发展瓶颈的新出路。

  “创新也是世界大势。”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毅认为,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提高,智能、绿色、健康将是未来世界重要的投资机会和发展动力。

  尤其是对于中、美、德、法国等经济大国而言,依靠人口红利,通过劳动力生产方式致富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新驱动势在必行。

  几乎与中国发布“十三五”规划建议同时,《美国创新战略》在大洋彼岸公布,旨在细化、提升美国总统奥巴马多次强调的创新驱动,用于克服本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新难题。

  刚刚结束访华的法国总统奥朗德亦表示,中法在两个领域将会紧密相连并有很多重要机遇,第一个就是创新。他将法国的“未来工业”和“中国制造2025”相类比,认为它们代表了两个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

  王毅说,中国要赶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浪潮,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必须依靠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对要素进行再分配,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适应新常态、培育新动力。

  过去几年,从简政放权、设立上海自贸区,到提出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中国决策层正在用改革创新的办法,将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转化为发展的驱动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在中国社会深入人心。

  而在未来规划中,中国对“创新发展新动力”提出了更为详细的定位要求。包括,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等。

  在全球化大时代,中国的创新发展在与世界交融交织的同时,也给世界创造新的机遇。

  如今,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一张闪亮的外交名片。中国中标波士顿地铁车厢采购合同并在美建厂,中国高铁还在积极竞标英国HS2高铁项目,并将与俄罗斯合建。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无论是装机还是降低成本方面,中国均处世界领先地位。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最新评估报告认为,中国的创新能力远胜于全球对它的评估,甚至在一些领域,它的创新能力已经达到引领全球的水平。

  报告说,中国最具优势的两大创新是“聚焦顾客”和“效率驱动”。中国很多行业的创新者受惠于市场的庞大规模,“马云神话”即是例证。

  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经济体,这个国家对持续创新的生态系统的构建能力超出预期,这个系统包括比日本大四倍多的供应商体系、1亿5千万具有经验的工厂工人和现代基础设施等。

  越来越多的中国创新企业正在将创新的触角伸向国外,在创新的过程中集纳全人类之智,也让创新的成果造福全人类。

  深秋的北京,有百余位中国企业家参加的“法国总统访华早餐会”上,法国总统奥朗德举了阿里巴巴集团在巴黎建立代表处的例子,称赞它“为法国新兴数字企业与中国新兴企业联合搭建了桥梁”。

  随着世界互联网第五次浪潮“来袭”,语音交互将成为比键盘操作更重要的人机交流方式。

  “代表世界智能语音核心技术的科大讯飞,在‘车载语音应用’和‘机器人语音交互’两大领域与法国汽车厂商与机器人厂商积极开展合作,给国内外用户创造更加便利和人性化的体验。”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对记者说。

  他也参加了“法国总统访华早餐会”,在这样的场合,他感受到中国创新的热度和世界对中国创新的关注。

  刘庆峰透露,科大讯飞正在积极打造基于人工智能的“超脑计划”,计划在三到五年,研制出“能说话、会思考”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这一计划对世界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在国内则将创造十万至一百万的创业机会。

  日前下线的中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不仅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工程,更是有着16家跨国公司作为机载系统供应商的“辐射全国、面向全球”创新范本。

  据专家评估,中国“大飞机”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将对中国和世界在经济、科技、基础学科、航空工业发展方面产生带动辐射作用。

  未来几年,中国的创新驱动力将逐步传导至全球。借助互联网经济,外国资本与技术可以深度融入中国的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而在创新技术研发、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试验等多层次领域,中国将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与海外伙伴展开合作。

  古老中国发出的创新发展强音正在被世界倾听和感知。正如国际智库东亚论坛研究员的德赖斯代尔所说:“创新正在成为改变中国经济游戏规则的力量,而中国也正在成为一个充满创新机会的中心。”

 

 

改革是一种制度创新,得有试错空间

发表于 2015/ 11/06 06:30

在新华网召开的思客会上,“改革”成为了众多专家探讨的热门词汇。中国经济的下一程要为改革创造什么样的制度环境?中国的改革应该如何着手?改革是要改良旧制度,还是着眼新制度?刘世锦、樊纲、郑永年、迟福林、肖耿等知名专家都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精彩观点。


改革创新得有试错空间


  刘世锦 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现在我们也在推动改革,推动改革需要有顶层设计,顶层设计主要是解决方向的问题和底线的问题,在方向和底线确定的前提下,具体的管用的改革办法还是要经过试点,试点是试错,我们现在讲创新,最后成功的,比如说10个实验最后成功的可能只是一两个,七八个是不成功的,是试错的过程,只有试错最后才能试对。

  郑永年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三中、四中全会有500条改革,这些改革有没有法律依据呢?现在还是不清楚的,可能高层领导人想得比较清楚,但是下面的领导可能不清楚,所以要制定改革促进法,应当把改革过程中的试错和腐败分开,要允许一些地方领导改革试错,最聪明的人也不能保证做事会百分之百成功,邓小平说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这里面得有改革试错空间。

  迟福林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理

  目前改革的激励机制还不够,我认为应该建立比较好的改革激励机制。一是允许地方改革试错,把中央顶层设计和地方的改革实验相结合,最近中央强调在改革中发挥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允许地方实行差别化的改革措施,这很重要。二是对于那些想改革、会改革的官员要建立激励制度。这样才能解决在反腐情况下,很多人或者是相当一部分官员束手束脚的问题。改革需要大环境,这个环境是允许试错,改革的失误和腐败是两回事,所以要建立比较完善的改革激励制度。

  樊纲 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改革要进一步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允许犯错,创造性的官员应该受到鼓励,他在为全国试错。我们非常赞赏和崇敬有创造性的地方官员。中国很多事情是他们推动,冒着一定的风险,面对着很多的阻力,方方面面的阻力,而为全国创造了制度的公共品。

  肖耿 香港大学教授及IFF研究院执行经理

  改革缺少两个机制。容错机制,中国37年的改革历史就是试错的历史,我们现在改革所有的问题都是我们在试错过程中的错,没有试错怎么可能有成功?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容错机制。在人类历史上,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两个容错机制,我们必须要拥有,这是两个必须要跨越的槛,一个就是股票市场,还有一个就是破产。


改革要允许不同的试点,发挥地方的创造性


  郑永年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中国地方差异很大,应当允许各个地方实行不同的试点,我们有不同的试点,有重庆试点,有广东试点,每个人对试点都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很自然的。从八十年代的经验来看,为什么中国的改革能够推进?因为有在各地进行的试点,成功了这些试点就推广到其他的地方,失败了就停止。中国那么大的国家,还是要走这条道,不能是一刀切的道。

  樊纲 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地方政府应该是改革的主体,中国这么大,一个改革难以在全国马上推进,当然有的是全国性的没有办法。一些具体的制度,应该让各个地方政府发挥创造性,允许试错,大家用不同的办法,看看哪个更好,就在全国推广。这是中国这个大国最好的办法。过去也是这样,我们过去有很多成功的改革都是因为各个地方政府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


改革不能总改旧体制,要发展新体制


  刘世锦 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改革是一种制度创新,应该给各个地方更多的试错的空间和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一些真正敢于改革、善于改革的人,要把这些人也利用起来,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是管理政府的企业家,他们会推动制度创新,推动政府治理的改革。中国经济将来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最后要靠新的体制去实现。这个体制需要通过我们进一步的实质性的推动改革,才能落到实地,完善,推进和改进。

  樊纲 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改革的重点不是在改革旧体制,而是要放在发展新体制上。不要看旧的没改,要关注新的体制结构变化,这是我这些年一直强调的问题。包括我做过渡经济学的研究,一直强调这点,要有一个体制结构的概念。你老想着旧体制,你什么事都做不了。发展新体制了,整个体制结构变了,整个资源配置的结构就会发生变化,市场上的结构也就发生变化了。所以,我们从政府到媒体到学者,要呼吁为民营企业的发展、为创新创业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市场竞争条件,让他们真正的在市场中发展起来,成长壮大。

  迟福林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理

  破题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在哪里?我认为有四个大的方面,一个破题投资体制改革,加快投资转型实现投资与消费的互动和融合。我不大赞成不讲条件只是说投资是关键消费是基础,在一定条件下,消费可能是关键,在一定条件下投资可能是关键,问题在于投资要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第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改革发展以社会资本为主体的中小金融机构。第三,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尽快推进以消费税为主体的税种,以税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趋势。第四,加快调整教育结构,尽快发展与转型升级趋势相适应的职业教育。

  版权声明:本文为新华网思客独家稿件,转载须注明来源为新华网思客。授权合作请联系sike@news.cn

 

 

(新华全媒体头条·五个发展理念)

在协调发展中拓展新空间

  新华网北京10月31日电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十三五”期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下,通过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将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协调”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

  破解二元结构:城乡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经天纬地,中国变化翻天覆地。但城乡二元结构难题仍有待破解。

  公报提出,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

  “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如果说要找到一个能够顺应民心,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社会公义和缩小贫富差距的最佳切入点,我个人认为一定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华泰证券研究所所长陆挺认为,这有利于鼓励2.6亿农民实现真正的城市化,也更有利于推行农地整合和规模种植。

  8月底,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在贵州湄潭县敲响“第一槌”。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33个县市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全面启动。城乡要协调发展,要素要自由流动,要害在“财富之母”的土地上。这项改革试点将在2017年收官,总结可复制经验后将依法在全国推进。

  “我们进到一个村里,农民放鞭炮庆祝确权。”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说,确权主要是指“三权三证”: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发证,宅基地的使用权发证,农民在宅基地盖房子的房产权发证。嘉兴市在土地确权之前,城市人均收入和农村人均收入比是3.1∶1,确权以后变为1.9∶1,收入差距大大缩小了。

  城市民居“5+2”休闲模式,就是农村居民“5+2”工作模式。随着“乡村旅游”百万创客等行动铺开,“十三五”期间,农村和农业将在工业智能化时代开辟就业新空间。

  补齐“内轮差”: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如同一个人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一样,一定会跌跤。”中国领导人一再以这个浅显比喻,清醒地揭示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轮差”。

  “内轮差”,指车辆转弯时内前轮转弯半径与内后轮转弯半径之差。由于内轮差,转弯时前后车轮运动轨迹不重合。忽略了内轮差,就会冲出路面发生事故。我国社会学界说的改革“内轮差”,指经济改革与社会改革不协调,社会结构调整滞后于经济结构调整。

  “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体现为就业结构、城市结构、社会阶层结构、人口结构、家庭结构与产业结构、消费结构不匹配。‘内轮差’后果在于使贫富差距由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领域,经济资源方面的差距扩大为在社会资源方面的差距。”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与社会建设研究室主任钟君说。

  公报提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增长将更多反映为社会进步,其中蕴含着增长新动力,包含巨大的经济效益。据预测,2015年实现580万户棚户区改造,按每户50平方米推算,至少可以拉动5800亿元以上投资。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将使棚户区改造投资对房地产投资的拉动增加2.29个百分点,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增加0.43个百分点,对GDP拉动增加0.21个百分点。

  从棚改到医疗,从教育到养老,“内轮差”包括的巨大潜力,在经济下行压力长期持续的情况下,辩证地认识这一点至关重要。

  缩小地区差: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差别大。数据显示,尽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有效抑制,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区域差距依然较大,高收入地区人均生产总值(GDP)与低收入地区的比值至少为5至6倍,而发达国家一般为2至3倍。

  就像水力发电站一样,认识差距、开发差距,蕴含着无可限量的势能。

  专家说,缩小、填平我国东中西部之间的区域差距,几乎意味着增长一个中国!

  “5年前这里还是一望无际青纱帐。5年间,从服装博物馆到‘霓裳一号’秀场,50多座厂房拔地而起。”河北永清台湾工业新城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杨华彬说,大批企业陆续从北京亦庄和大红门、动物园批发市场迁来。农民就地市民化,农村城市化。“没有京津冀协同化发展,这是绝不可能的。”

  公报强调指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十三五’时期需继续努力,进一步调整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陈耀说,“十三五”时期要正式引入区域治理理念,以跨行政区经济一体化为导向,通过政府、社团机构、企业和居民共同参与,采取区域规划、区域协作组织、行政区划调整、区域立法等手段,力求实现产业分工协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协防共治、要素流动市场配置目标。

  两手都要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今天,你勤俭了吗?一粒米不算多,千钟万粟便可堆积成坡;一分钱不算多,聚沙成塔也能建起希望小学。”

  10月31日是世界勤俭日,“北京发布”头条以此相询。“中国,要仓廪实而知礼节,还是饱暖思淫欲,这是必须回答的问题!”网友说,这是全面走向小康社会的良知之问,是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期盼。

  公报强调,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最大的亮点就是对社会诚信建设的强调。”长安大学网投十大信誉排名社会学教授戴生岐说,公报提出要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切中解决诸多问题的关键。诚实信用的社会是健康人性的土壤,要千方百计地呵护这个土壤,释放社会活力。

  央行征信系统截至9月末已收录8.7亿自然人和2102万户企业及其他组织,基本上为国内每一个有信用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建立了信用档案。2020年,全部国人将被纳入数据库。守信激励不足,失信成本偏低,商业欺诈、制假售假、偷逃骗税、虚报冒领、学术不端等现象因此将得到有效遏制,而政务诚信度、司法公信度也将不负人民期待,社会信用体系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更加匹配、更加协调。

  寓军于民犁剑之道: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铸长剑为犁铧,是一个古老的梦想。寓长剑于民用技术,是工业强国之通途。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吴光辉透露,C919大型客机将于11月初正式总装下线。军用大型运输机(“鲲鹏”运20)、C919、蛟龙600,中国“大飞机三剑客”今年将全面取得重大突破。

  这是中国航空工业推动产融结合、军民融合的思路,倚重非航空的民品或服务业反哺主业取得的成就。

  公报强调,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五中全会对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富国与强军统一,实施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作了重要部署。”中航工业集团董事长林左鸣说,通过清醒分析判断,我们走上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发展道路。

  国防工业产业链长,涉及行业面广,几乎涉及所有专业学科领域,直接促进了诸多专业技术突飞猛进。“这些专业技术转移到民用领域后,对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强有力推动和促进作用。”林左鸣说。(执笔记者:王立彬;参与记者:何雨欣、安蓓、吴雨、钱春弦、陈春园、潘晔、袁军宝、秦宏)

 

 

迈向全面小康——“十三五”时期中国发展图景展望

新华网北京10月28日电(记者车玉明、赵超、刘铮、陈炜伟)如果可以穿越时空,展望5年后的中国,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后的城市乡村、山山水水,生活在其中幸福的人们,将构成怎样一幅动人的图景?

  如果把通向这一动人图景的5年描绘成一幅连续的历史长卷,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将是其中突出展示的内容。

  小康梦想,离我们从未如此之近。中华民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新蓝图——国家更强盛,人民更幸福,中国将呈现世所瞩目的全新面貌

  6.9%——“十二五”收官在即,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主要经济指标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

  “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我国经济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艰难进程中,但经济运行整体平稳趋势没有改变。”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言人胡凯红评价说。

  全面小康,意味着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足,而发展是前提、基础和关键。

  未来5年,中国经济将继续稳定保持中高速增长——

  当前,世界经济贸易低迷、国际市场动荡,与国内深层次矛盾凸显形成叠加,实体经济困难加大,但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通过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这也说明中国经济的巨大潜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条件没有改变,发展前景依然十分广阔。

  发展决不囿于速度,能够实现持续稳定发展才是关键。纵观经济发展史和世界强国兴衰史,转型升级是永恒的主题。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理迟福林表示,“十三五”时期,工业将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城镇化将从规模城镇化走向人口城镇化,消费结构将从物质型消费走向服务型消费。

  “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后,将步入一个更加稳健、更有质量、更可持续的新的发展阶段。”国家统计局局长王保安说。

  未来5年,全面创新将风起云涌——

  创新是发展进步的灵魂,是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破除一切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十三五”时期的中国有望进入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突破期”。

  德国《商报》评论指出,新的5年,中国不想再仅仅充当世界其他地方的工业区,而想成为知识导向型的高科技工业大国。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军认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三五”将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创新土壤将喜获丰收,还会引领全球创新潮流。

  “十三五”时期,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提升,企业在国家创新决策中的话语权加大……一切有利于创新的要素将加快汇聚。

  未来5年,生态文明将蔚然成风——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十三五”时期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冲刺期”。

  到2020年,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将成为流行的理念,节约资源、绿色生活将成为大众的选择;破坏生态将受到严厉的处罚,浪费资源将遭遇普遍的谴责……

  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文件,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方向,描绘蓝图,作出全面部署,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将不再遥远。

  未来5年,幸福感获得感将更为强烈——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注社会公平,实现安居乐业,尊重人的价值,“十三五”中国将进入民生建设的“升级期”。

  “中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我们这些快要退休的人大都只有一个子女,希望今后在建立多种养老方式前提下,利用郊区闲置的培训中心、度假村等,开办更多养老院,让我们过上有尊严的老年生活。”北京市政府就“十三五”规划在网上征求公众意见时,一位市民留言说。

  从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到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从更完善的社会保障到更广泛的公共文化服务,从实现公平正义到提升社会流动性……

  “物质层面发展到一定程度,让公众更多在精神层面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将成为主流理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说。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可以期待的是,日益凸显的以人为本,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必将使中国走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美好明天。

 

新挑战——着力补短板,彰显包容性,织就共建共享的生动画卷

  今天的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白墙黛瓦的小楼房与青山绿水比美,过去那种“家家竹木屋、顿顿难揭锅”的窘境已成历史。

  赤溪村的华丽转身,是我国扶贫成就的一个缩影。“十二五”前4年,我国累计减贫5221万,年均减贫1000余万,成就举世瞩目。

  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是不能有人掉队的小康。日前举行的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布:“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说,这意味着今后每年要继续减贫1000多万人,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一如扶贫攻坚之难,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小康这一梦想,需要我们在“十三五”这一决定性阶段加速补短板,应对新挑战,彰显包容性,付出比过去加倍的努力。

  把蓝图变为现实,保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至关重要——

  有经济学家测算,要实现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十三五”时期,我国年均经济增速需要达到6.5%。刚刚过去的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6.9%,这一速度虽然不低,但我国经济三期叠加明显,下行压力犹存。

  不唯速度不是不要速度,全面小康是经济发展的小康,必须有合理的增长速度。

  在经济增速换挡的背景下,中高速增长能否保持至关重要。中央党校教授陈江生认为,新常态下,需要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保证经济发展平稳,避免大起大落。

  把蓝图变为现实,加速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刻不容缓——

  经济换挡调速的背后是需求的不足。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粗钢产量下降了2.1%,水泥产量下降了4.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波动明显。

  这说明,传统产业深度调整,动力有所消减。从经济发展的直观现象看,投资、出口拉动力明显不足,消费的拉动力有待加强。

  从经济发展的深层问题看,我国一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科研投入、创新创业体系有待加强,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绝非一日之功。

  “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面临的创新挑战和技术瓶颈依然存在,离依靠‘技术红利’创造经济增长核心动力源还有较远距离。”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说。

  把蓝图变为现实,强化区域协调发展不可或缺——

  今年上半年,东北三省经济均低于全国7%的GDP平均增速,继续呈垫底之势。相比之下,东部地区仍然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

  这种明显的差异正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一个写照。当前,我国区域差距、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但发展水平的绝对差距仍然较大,东中西部阶梯发展特征明显。

  区域差距不可避免,但差距过大则会影响全面小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说,在各地均衡发展或公平发展、全国统一市场的情况下,经济发展会较快较可持续,反之则慢、不可持续。

  把蓝图变为现实,需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光有金山银山不算本事,有金山银山还有绿水青山才是真本事,这一点正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经济发展与良好的生态人居环境,是实现全面小康不可偏废的“两翼”。

  必须清醒地看到,虽然“十二五”以来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巨大进步,但当前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大气方面,全国161个监测城市中去年未达标超过九成;全国1.5亿亩耕地受污染、四成多耕地退化,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近三分之一;森林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石漠化仍然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生态环境是短板,也是一个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问题。”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说,保护好生态环境,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和观念转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和行动。

  把蓝图变为现实,必须增强人民群众对发展改革的获得感——

  “一位退休后到山东济南居住的老人,医保关系在新疆,医疗费单据送回去两年都没报销,无奈之下只好在济南参加了医保。”全国人大代表仇冰玉在今年两会上讲述的故事折射了医保制度的瓶颈。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医疗、养老、教育、城市交通等民生领域的问题,关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更关乎对全面小康的认知度。

  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并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说,我国发展依然有着无限的空间。

 

新路径——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将开拓永续发展的广阔空间

  今年12月1日起,在部分地区试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2018年起,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正式实行……

  “我国将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从外资引入内资市场准入领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参与负面清单课题研究的重庆大学教授陈升说。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前夕,又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改革举措出台,时间表指向“十三五”。

  两年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336项重要改革任务,“十三五”正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

  改革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充满活力的必由之路。面对宏大的发展蓝图,面对艰巨的发展任务,只能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来破除旧习惯、老框框,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时不我待、刻不容缓。

  “十三五”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牵引器”——

  中央深改组会议明确提出,要把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改革举措往前排,也要在有利于建章立制的改革举措上下功夫,依靠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改革千头万绪,必须抓住突出矛盾,解决重点问题。

  根据中央的决策部署,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基本放开,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基本完善;国有企业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

  “未来一段时期,力争在经济体制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进一步实现突破性的改革目标,就能够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稳定经济增长提供更加可靠的途径,这是主动引领新常态的必然选择。”张占斌说。

  “十三五”时期,社会事业改革将成为更好满足人民需求的“动力源”——

  中央深改组会议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更好造福群众。”

  “全面小康不仅是经济总量翻番,而且要解决城乡二元等结构性矛盾。唯有全面深化改革,矛盾才能一一化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障和强大动力。”迟福林说。

  根据中央的决策部署,到2020年基本建立新型户籍制度,帮助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盘活农村资源、资金、资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橄榄型分配格局将成型,教育公平、全民医保更上层楼,构建起可持续、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十三五”时期,全面依法治国将成为强力呵护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保护神”——

  最近几个月,中央深改组先后通过意见,对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和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制作出部署,深化律师制度改革,部署法官和检察官单独职务序列、工资制度改革试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决策正一步步走向深入。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让权力在法治的框架内运行,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将进一步提升。

  “十三五”时期,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将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容师”——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树立和落实正确的理念是关键。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空间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这些理念的落实,美丽中国将成为现实。

  “只要抓住工作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一个充满活力,蓝天、绿水、青山环绕的生态文明新时代一定会到来。”中央党校教授赵建军说。

  “十三五”时期,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将促进深化改革,拓展发展的“新空间”——

  今年以来,上海纺织集团联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投资10亿美元在苏丹建设新型纺织产业园,涵盖10万公顷棉花种植和30万纱锭产能。

  集团董事长童继生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我们将在海外布局原料、制造、销售、设计和供应配送五大基地,最终做到“全球资源、中国集成”。

  中央深改组会议提出,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定不移引进外资和外来技术,坚定不移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十三五’期间,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全面深化改革将高度融合,共同发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强百姓的获得感,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王军说。

  美好蓝图总能催人奋进,爬坡过坎尤需奋勇前行。

  人们坚信,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小康梦想必能如期成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将拥有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

 

 

“十三五”放大中国发展机遇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仁贵  实习生丁远馨

   “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既有顶层决心,又有基层活力,两者形成巨大合力,无疑将是保障中国未来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最大机遇

  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认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挑战。全会要求,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十三五”征程的开启,中国经济由此迎来冲顶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冲刺时刻。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中,从“十三五”承载的使命出发,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军表示,“十三五”时期将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期,也是全面进入“新常态”的转型期、全面实现创新驱动的突破期和全面推进国际化的上升期。

  “对一个具有超大规模人口的经济体而言,中国面对的国际发展机遇和挑战都在增强,‘十三五’时期仍将是中国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经理胡鞍钢告诉本刊记者,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大大缩小了与美国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等方面的相对差距,这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抓住于我有利的时与势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尽管国际局势发展日益复杂和多元,全球化趋势并未改变。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要坚定既有战略布局,而不应随外界的变化急于调整甚至改变战略。

  “比如美国主导的TPP协议的达成,实际上是中国战略布局的倒逼结果,中国是下了先手棋,对方为了应对走了这一步棋,接下来中国还会出牌。我们要坚信,中国的全球布局是成功的。”陈凤英说。

  陈凤英强调,全球化的机遇仍然主要在中国一边,“谁能够提供需求、谁能够提供资本、谁有合作的意愿,机遇就属于谁。目前,市场在我,资本在我,发展空间在我,所以中国理应成为全球发展的引领者,而不是过去的参与者。”

  在这个过程中,共赢主义将大大开拓中国发展的外部空间。胡鞍钢认为,中国至少在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两次帮助维护全球宏观经济稳定,“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增长发动机,第一大贸易发动机,第一大投资发动机,可以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利益共同体。”

  从更远一点的视角看,中印等新兴国家的崛起,继而带动了南方国家的迅速崛起。这一格局的变化与中国产生了良好的互动关系。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使得过去的霸权体系逐渐被打破,G20机制及“金砖五国”峰会等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客观上为中国全面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国的共赢理念,也为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将促进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向着更加合理、更加均衡的方向迈进。比如,中国通过多种方式,帮助非洲国家的发展,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力推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助力全球基础设施的建设,联合设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推动新兴市场的协同发展等,都会推动全球经济的增长。

  直面外部环境四大挑战

  在发展过程中,中国也将不得不面对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经理陈东琪为《瞭望》新闻周刊给出了自己的分析:

  其一,全球总需求形成总体偏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面临增长压力。

  消费形势的变化,使得这期间供求压力总体较大。比如,石油总体上会呈现供大于求的格局。新兴市场如中国的超常规增长已接近尾声,供求之间形成供大于求的预期会越来越强。传统形态的产业面临长期过剩。国际金融危机后的调整显示,发达经济体的结构调整任务也非常艰巨。

  其二,全球面临去泡沫、去杠杆、去过剩产能的压力。一是发达国家去泡沫可能就会发生在未来五年;二是去杠杆方面,目前债务杠杆高企。随着货币的放松,债务杠杆加大到一定程度就会达到极限。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债券市场可能会出现剧烈波动;三是去过剩方面,由于全球新兴智能化、信息化的崛起,传统产业的传统产能也需要消化。

  其三,发达国家经济再平衡带来较大挑战。美国等发达国家加大制造业向本土回归的力度,这带动全球总工业出现结构性变化,即工业生产中美国占比在增加。未来五年还会延续这一趋势,将给其他国家如中国等带来很大挑战。同时,近年来美国经济的复苏对全球贸易的正向拉动减弱。美国经济较快复苏,但美国的进口贸易增速在下降。

  其四,世界经济继续走向分化。政策上的分化既存在于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政策不一致性会延长世界经济当前的紧缩格局。经济增长的分化表现为美国较快增长,但其他发达国家整体低迷,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增速放缓。中国的外部市场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

  转型跃进创造内外新机遇

  “中国未来最大的机遇,就是在提升自己能力的基础上产生的新机遇。”陈东琪对《瞭望》新闻周刊表示,中国还需依靠自身转型发展来创造机遇,“目前,南亚国家具有成本优势,而发达国家技术有优势,中国两头受到挤压。”

  他举例分析金融市场指出,如果中国的金融结构不发生大的变化,金融效率不能提高,金融“走出去”就会面临很多风险。相反,中国提高自己的金融管理能力,提高中国资本在国际上使用的有效选择,这就能够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

  “如果中国能够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是机遇也可能变成机遇。未来的国际环境下,美国、欧洲调整对中国是机遇,新兴市场的发展对中国是机遇,但能不能变成现实关键看中国自己能力。总体来讲,‘十三五’时期中国要利用国际机遇,不是单边的而是双边的,更重要的是自身的修炼。”陈东琪说。

  受访专家还进一步指出,“十三五”期间,中国在创造机遇的过程中也有着强大实力的支撑:中国有较强的资金实力,人民币的预期评估很好,中国的技术在快速进步,中国的资本水平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积聚了巨量的高素质人力资本红利等等,都为中国未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陈凤英表示认同,全球转型,中国先行。虽然其他国家如美国也在推行转型,但中国的转型是全方位、高站位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对外开放、《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大战略的实施,都将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抢占先机。

  更进一步看,全球性科技革命正在孕育重大突破,中国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正在推动中国加速向创新型国家迈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是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为创新提供了最为肥沃的土壤,未来将对中国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释放六大发展潜力

  用好既有的有利条件,也是中国顺利实现跨越的有力支撑。综合王军等受访专家观点,中国在“十三五”期间至少在六大领域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

  一是人力资本红利正逐步形成并将持续释放。中国的就业结构仍然存在大量的农业就业人口,中国目前的城镇化率还较低,未来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意味着人口红利在短期内并不会变为人口赤字。同时,我国每年毕业700万左右的大员工,呈现出高素质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此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更使“创新红利”正代替过去传统上只靠拼劳动力数量的红利。

  二是城镇化及其所带来的消费扩张和基础设施改善的潜力和空间巨大。2013年中国名义城镇化率只有53.7%,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相差约30个百分点。有研究指出,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带动1000万以上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居住、生活、就学和就业,这不仅有利于解决城乡差距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刺激消费增长,增强经济的发展后劲,还将带动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及服务的发展。

  三是产业升级打造的“双引擎”动力强劲后劲十足。一方面,《中国制造2025》着力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进行深度融合,使更多的中低端产业逐步升级为中高端产业,使传统产业这一引擎再次轰鸣起来;另一方面,通过发布《积极推进“互联网+”的行动指导意见》,力图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

  四是地区间梯度转移和升级为我国的区域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了广阔的回旋空间。落后地区相对发达地区具有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后发优势,它们在追赶发达地区的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活力。目前,落后地区追赶发达地区的势头已经显现,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也快于城镇居民,这将推动全国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成为持续经济增长的潜力之一。

  五是市场规模潜力巨大。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发展和消费都不平衡,这为未来需求的渐次释放提供了可能。同时,“总量大国、人均小国”的现实表明,中国距“经济强国”还有很大距离。基础设施、技术创新、新能源、养老、医疗以及进一步城镇化中带来的诸多需求,将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六是蓬勃发展的对外投资为再造数个海外中国展现了全新的空间。中国对外投资起步较晚,对外投资存量仅相当于GDP的7%,远低于美国的36%。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外投资仍大有潜力。“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将对未来的对外投资起到十分正面的作用。不仅有利于缓解国内产能过剩的矛盾,而且也将重新构建一个友好的周边环境,推动互利共赢局面的形成。”王军说。

 

 

“接轨”到“铺轨”:中国将提升在全球经济治理地位

   新华网北京11月3日电(记者 刘斐)全球经济治理秩序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实力转化而更趋向均衡,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更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与义务。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这是“制度性话语权”概念首次见诸公开的中共高层文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执行经理屠新泉表示,这一提法显示中国将超越“与国际接轨”的阶段,进入“在国际上铺轨”的时代。

  屠新泉认为,这种变化是当前时代要求的必然。一方面,长期掌握国际话语权的发达国家实力下降,而广大话语权较弱的发展中国家正逐步崛起;另一方面,现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因不适应形势发展而产生诸多现实问题,导致国际秩序失衡。

  形象地说,在中国云南境内有一段长达468公里的昆河铁路,由法国政府在上世纪初修建,是云南至越南铁路的一部分。百年前掌握话语权的法国采用了窄轨,但随着时代变化,其无法与周边普遍采用的标准轨相接,于是新的“铺轨”需求就产生了。

  当前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对维持国际经济与金融秩序运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模式和规则,同样压制了新兴经济体的成长、更合理经济行为的运作。

  屠新泉说,这套规则体系并非不好或不对,而是有不适应之处,需要调整,不是颠覆。

  2000年以来,新兴经济体占全球经济总值比例从7%上升到30%;在金融稳定理事会中,新兴经济体占比已从1/4上升到1/3。

  在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复苏作出重要贡献的今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最大的不公正与不合理在于,占世界总人口七成以上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与自身规模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下旬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时指出:“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都希望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但这并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与时俱进、改革完善。”

  放眼看去,金融货币领域的世界银行大股权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且无法满足发展中国家有关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需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发展中国家货币代表性不足;贸易投资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胶着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角力,而区域贸易规则多为发达国家掌控。

  屠新泉表示,中国有雄厚资本和广阔市场,在金融货币和贸易投资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仍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根据自身发展经验,更能了解这些国际经济新兴力量的需求。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一大引进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中国将继续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坚定支持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治理体系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早在2014年7月,习近平在巴西国会发表演讲时就曾表示,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制度性权力和话语权。

  屠新泉说,中国提高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将同国际社会一起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完善现有国际经济金融领域规则体系,也会对发达国家起到一定制衡作用,使其不能忽视发展中国家利益。

  上月,中国首次在公开场合明确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并将据此指导参与全球治理。

  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在金融货币领域更多以“建设性”体现,而在贸易投资领域则更多以“制衡性”体现。

  中国已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出资设立丝路基金、签署协议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并谋求在二十国集团、金融稳定理事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组织里与自身贡献和能力相匹配的权力。

  中国已与包括东盟、智利、瑞士、新西兰、韩国、澳大利亚等22个国家和地区达成14个自贸协定,并推动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达成“早期收获”协议,还在与有关国家共同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日韩自贸区、中国与东盟的自贸区升级等谈判。

  屠新泉认为这些具体行动都是中国提高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制度性话语权的部分,是为平衡国际经济金融秩序、促使其更好发挥作用的负责任之举。

  就进一步行动而言,屠新泉表示,明年中国主场的二十国集团峰会是很好的平台,这一“全球经济治理董事会”将为中国提供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的舞台。

  由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8年草拟的多边投资协定未达成,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也未能将投资议题纳入多边谈判议程,因此国际上现今并无系统而统一的多边投资规则。

  “国际投资规则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制度性话语权有所为的突破口,”屠新泉说,“中国若积极推动金砖国家谈判签署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新型投资协定,将有效提升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

 

 

让人民共享全面小康成果

  新华网北京11月3日电 全面小康,是人民的全面小康。全面小康的成果,理应由人民共享。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这一理念的提出和践行,将使“十三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普惠人民群众,而人民群众能动性的调动也将为未来发展提供澎湃动力。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朝着共同富裕方向前进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蓬勃发展,我们离全面小康从未如此之近。

  越是临近达成目标,越是要解决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发展为了什么?依靠什么?成果怎么分配?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发展才有了“灵魂”,才能找到“归宿”。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了六个‘必须坚持’,摆在首位的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央党校教授辛鸣分析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树立共享发展理念,使得发展的价值指向更加明确。发展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了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通过共享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提出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到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再到强调人民主体地位、树立共享发展理念,既是一脉相承,也是逐步深化。

  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全面小康,不仅仅体现在统计指标和平均数上,更应当体现在每个人的现实生活中。

  “现在已经有了新农合,有了养老金,感谢国家。希望全面小康的时候,能住上砖瓦房,喝上自来水。”46岁的甘肃省会宁县罐峡村村民刘秉刚,对全面小康的期待很朴实。

  刘秉刚家的两位老人每月都有70元养老金,今年二老都生病住了院,花费的1万多元报销了近9000元。但全家仍住在泥土房里,用的是水窖储存的雨水、雪水,洗完菜洗脸再用来喂猪,用到不能再用才舍得倒掉。

  刘秉刚的期待,实际上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居民希望进一步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心声。在高楼大厦如同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的同时,不应忘记,还有很多棚户区和泥土房;在去欧美日旅游“扫货”的同时,不应忘记,还有很多人在为基本生计而忙碌。

  五中全会公报提出,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中央强调共享发展,这是我们边疆民族地区跟上全国发展步伐的历史性机遇,也是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证。”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市委书记王学丰说,把发展和共享高度统一起来,将持续提升城乡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真正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各族人民。

  实现共享发展,将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双丰收”:既有助于公平正义的实现,也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充沛的动力。

  辛鸣分析指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通过共享发展,保障基本民生,保证机会公平,将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亟待增强消费的驱动力,而共享发展将会减少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提升消费能力,让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不仅有“需”而且可以有能力去“求”,从而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后劲。

  “倒计时”任务紧迫,须集中力量重点攻坚

  中国人绵亘数千年的小康梦,距离“圆梦”只有五年多一点的时间了。

  从统计数据上的达标,到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兑现,要求高时间紧,全面小康进入决胜攻坚期。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的阵痛,下行压力较大,动力亟待增强。同时,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关系共享发展成果的社会领域,存在较多薄弱环节,面临较大挑战。我们既要坚定信心,又要认清形势,增强紧迫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军直言。

  一方面是经济发展面临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一方面是人民群众的需求日益多样化,特别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不断提高,使得全面小康要完成的任务千头万绪。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有紧迫感、积极应对,更要抓住关键、重点攻坚。

  全面小康既然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就不能有人掉队。

  7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小康最艰巨的任务,也是“共享发展”最紧迫的体现,必须重点攻坚,只争朝夕。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五中全会公报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中包括: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公报明确要求,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

  “要实现共享发展,首先就是让7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这样才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说。

  扶贫攻坚近年来被放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上。而且,采用了精准扶贫、多方施策等综合办法,由此形成的强大合力正加快改变贫困人口命运。

  “没想过家里的老房子也能成为‘金饽饽’,一年有7000多元的租金。”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黄龙镇大龙村贫困户罗光斌,不久前和当地旅游风景区签订合同,将老房子租给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夫妻俩在景区打工年收入将有4万多元。

  精准方能显效。因为旅游的关联,乡村成为好地方,农民成为好职业,扶贫也找到了好方式。今年国家选取了560个贫困村正式启动旅游扶贫试点工作,规划到2020年发展乡村旅游,带动1200万人脱贫。

  “十二五”前四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年均增长18.1%,每年减少贫困人口约1300万人。权威部门透露,正在编制的“十三五”规划将把扶贫开发放在重要位置,谋划了一整套制度保障。

  进展鼓舞人心,未来任重道远。剩下的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深山老林、偏远地区,扶贫政策也存在边际效应递减问题。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尤其是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充分调动各级党委政府主动作为抓扶贫,才能真正落实共享发展理念,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收官”。

  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双管齐下增进民生福祉

  让人民共享全面小康成果,就要让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就得通过改革发展普遍增进民生福祉。

  “五中全会对人民怎样共享全面小康成果,规划了非常明确具体的路线图。总的看,一方面是要真金白银地加大投入和转移支付的力度,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另一方面是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机制,织好民生‘安全网’。”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经理许光建分析。

  大力发展教育是机会公平的起点。五中全会公报提出,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员工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员工资助全覆盖。

  “国家资助基本上能够保障我的学习和生活需要,我会努力学习,回报社会。”湖南省宁远县高中二年级员工小刘,今年8月份领到2000元国家资助,欣喜万分。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中职免费、扩大普及高中资助等体现了国家推进教育公平的努力。未来既要让孩子们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也要为不同天性的孩子打造富有针对性的教育,满足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是惠及民生最直接的体现。五中全会公报要求,促进就业创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缩小收入差距,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

  在杭州城西余杭区,阿里巴巴来了特别的邻居:一群通过创业竞赛脱颖而出的“80后”“90后”创业者,入驻政府为他们打造的梦想小镇,享受场地免租、信贷风投等支持,追逐完成他们的梦想——成为下一个阿里巴巴。短短7个月,这里已集聚创业项目380多个,集聚管理资本超过300亿元。

  “‘双创’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巨大潜力,打通年轻人上升的通道。同时收入分配改革会有新动作,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壮大中等收入阶层,使全体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大蛋糕’。”王军说。

  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的完善,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保障。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

  山东退休矿工张建强最近查出患有肾癌,在北京做了一次大手术,还要接受最少四次化疗,而他每月养老金只有1000元,老伴是农民,每月养老金不到100元。好在他有职工医保,手术费5.7万元报销了4.5万元,每次化疗1万元能报8000元。他有两个心愿:一是尽快享受到大病医疗保险,二是国家能继续上调城乡养老金。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到2015年底前大病保险将覆盖我国所有城乡居民,到2017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大病保险制度。而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将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增强资金后盾。

  “让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发展才能找准目标,才会增添动力,我们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辛鸣说。(记者刘铮、吴晶、李延霞、何雨欣、徐博、胡浩、张遥、刘懿德)

 

 

“生老病养”中的“十三五”新空间

 

   新华网北京11月3日电(记者何雨欣、安蓓、吴雨)一份宏观规划即将与微观个体发生紧密联系。

  五中全会公报已正式公布,字里行间关乎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也蕴含着今后五年,每个人幸福的新空间,企业拓展的新空间,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生

  “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对于五中全会公报中的这句话,北京“金融白领”刘杨萱最为关心。拥有两个孩子一直是她的愿望,对于再生一个孩子,儿子已经3岁的她心中有一笔明确的“育儿账”:

  ——月嫂一个月上万元,奶粉、尿不湿每月可能上千元;

  ——早教、幼教等教育开销至少上万元;

  ——家里可能要换成七座车了,住房改善也列入计划中……

  “仔细算算,多一个孩子花销会很大,但可以承受,最重要是值得。”刘杨萱说。

  对转型中的中国经济而言,大量新生儿降生将增加未来年轻劳动力人口,也将催生源源不断的需求,更有利于未来的经济发展。

  根据艾瑞咨询曾统计,2014年中国配方奶粉市场规模约为682.7亿元,如果不考虑配方奶粉价格以及喂养率的变化,那么“全面二孩”所带来的新生儿增量可以让配方奶粉市场扩容240亿元左右。

  世界上可能很少有东西能比得上生命带给人的愉悦。虽然生养孩子十分辛劳,但拥有两个孩子,会给很多家庭带来无限欢乐,也会让孩子在手足之情的浸染中人格更加丰满,人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也会因此得到提升。

  老

  小区内就有医院,看病抬腿就去;小区路面全部塑胶铺就,可有效保护膝盖;餐食有专业的配餐师,低油低盐;社区组织各种社团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在北京“泰康之家”养老社区,从规划到细节,全部着眼于老年人。

  未来五年,这样的养老社区将以连锁形式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亚等城市陆续建成,并和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对接,提供中高端的养老服务。

  五中全会公报中称,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未来五年,老年人无论生活在农村、城市都会有基本的养老保障,以房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以地养老等多种养老模式可供选择,一批养老新业态将不断呈现,让老年人健康、快乐、优雅地老去。

  一些专家预测,我国老年人市场消费需求每年已达1万亿,今后还会进一步增大。养老服务业涵盖衣食住行、生活照料、医疗服务、文化健身娱乐等多领域,在吸纳就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病

  通过搭建互联网平台从事心理健康咨询,创业“海归”张晴越来越相信,心理健康产业将在未来五年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我们既不是商业企业,又不属于医疗机构,但办理各项手续都非常通畅,而且有政策支持。”张晴说。

  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药品价格,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根据国家卫计委介绍,“健康中国”既包含大健康、大卫生、大医学的概念,突出强调人的健康,也更加注重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将更多的优质医疗资源提供给贫困和偏远地区。

  展望未来五年,城市、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会逐步提高,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应用也会让看病越来越便捷,健康会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流行,一种人生追求,推动经济社会更加健康、富有活力。

  从国际上看,美国健康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国超过10%,我国则仅占GDP的4%至5%,健康服务仍显不足。“十三五”时期,健康产业有望掀起一轮快速发展的浪潮。

  养

  虽是一家小微企业,但无锡全邦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有一个理念——致力于让更多的人呼吸上新鲜空气,喝得上新鲜的水。

  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越来越多的个人拥有这一理念。虽然没有资产担保,但凭借多项环保专利,专业从事节能产品的研发、应用和节能降耗解决方案的全邦公司获得了银行贷款,有望在今后几年扩大规模。

  五中全会公报中用相当的篇幅阐释了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并将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未来五年,环保理念将会越来越深入人心,贯穿经济社会各个环节,成为共同认可与努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人们能够在生活质量、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更多享受空气、水、土壤对身心的给养,享受生态环境的获得感。

  据环保部有关人士测算,“十三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的全社会投资有望达到17万亿元,其中,“水十条”预计拉动4万亿元至5万亿元社会投资;而“土十条”发布带动的投资预计远超5.7万亿元,环保产业的大发展可期。

 

 

【延伸阅读】

农村改革顶层设计出台

中办 国办印发《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

   新华网北京11月2日电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文件,从提高农村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出发,聚焦五大领域,进一步推进深化农村改革。这份文件2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

  这份题为《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的文件,全文约12400字,共分4个部分,包括总体要求、任务目标,以及深化农村改革要聚焦的关键领域和重大举措等内容。

  方案指出,农村改革综合性强,靠单兵突进难以奏效,必须树立系统性思维,做好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和主要矛盾,进一步提高农村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方案指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基层党建等领域,涉及农村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农村改革要聚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农村社会治理制度等5大领域。

  方案指出,到2020年,农村各类所有制经济尤其是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财产权的保护制度更加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和农村基层组织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农业农村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并加强,农村基层法治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更具活力。

  方案明确了改革的七项原则:坚持农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保障农民权益,坚持统筹兼顾,坚持循序渐进、试点先行,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新华社北京11月2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农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农村各项改革正在扎实开展,一些重要改革事项试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农村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农村改革涉及的利益关系更加复杂、目标更加多元、影响因素更加多样、任务也更加艰巨。农村改革综合性强,靠单兵突进难以奏效,必须树立系统性思维,做好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和主要矛盾,进一步提高农村改革决策的科学性。要从总体上把握好农村改革的方向,提出深化农村改革总的目标、大的原则、基本任务、重要路径,从全局上更好地指导和协调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各项改革之间的衔接配套,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的综合效应。

根据中央统一部署,从提高农村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出发,特制定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不断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健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体制机制,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到2020年,农村各类所有制经济尤其是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财产权的保护制度更加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和农村基层组织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农业农村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并加强,农村基层法治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更具活力。

(三)基本原则

1.坚持农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基础上,加强对农村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农民家庭合法财产权益的保护,赋予农村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同等的市场主体地位,保证其依法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农户家庭经济、农民合作经济、各种私人和股份制经济、供销合作社经济以及国有农场林场等国有经济共同发展。

2.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把握好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家庭承包经营的关系,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实行“三权分置”。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

3.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调整不适应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促进农业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

4.坚持保障农民权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农民合法经济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

5.坚持统筹兼顾。统筹考虑农业和农村发展,统筹考虑城乡改革发展,统筹考虑公平和效率。

6.坚持循序渐进、试点先行。发挥好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在把握方向、坚守底线前提下,鼓励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允许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认真组织好农村改革试点工作,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对突破现行法律法规的重大改革,要按程序报批,取得授权,在一定范围内开展试点。

7.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必须始终把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提高依法做好“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积极稳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二、关键领域和重大举措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基层党建等领域,涉及农村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农村改革要聚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农村社会治理制度等5大领域。对这5大领域改革的核心问题,要明确大的方向、主要内容和重大方针对策,进一步理清改革思路。

(一)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以土地集体所有为基础的农村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形式,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在土地集体所有基础上建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与村民自治组织制度相交织,构成了我国农村治理的基本框架,为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支撑。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必须以保护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为核心,以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为重点,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有效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确保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本集体所有成员,进一步发挥集体经济优越性,进一步调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积极性。

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坚守土地公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防止犯颠覆性错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是: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落实集体所有权,就是落实 “农民集体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属于本集体成员集体所有”的法律规定,明确界定农民的集体成员权,明晰集体土地产权归属,实现集体产权主体清晰。稳定农户承包权,就是要依法公正地将集体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落实到本集体组织的每个农户。放活土地经营权,就是允许承包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依法自愿配置给有经营意愿和经营能力的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一是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缩小土地征收范围,规范土地征收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允许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确定为工矿仓储、商服等经营性用途的存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享有同等权利,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的前提下,可以出让、租赁、入股,完善入市交易规则、服务监管制度和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机制。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在保障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用益物权基础上,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探索农民住房保障新机制,对农民住房财产权作出明确界定,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探索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有效途径。

二是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抓紧修改有关法律,落实中央关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的重大决策,适时就二轮承包期满后耕地延包办法、新的承包期限等内容提出具体方案。在基本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按照不动产统一登记原则,加快推进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明确和提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法律效力,扩大整省推进试点范围,总体上要确地到户,从严掌握确权确股不确地的范围。出台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试点指导意见。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制定出台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的文件,规范草原承包行为和管理方式,充分调动广大牧民保护和建设草原的积极性。引导农村集体所有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使用权有序流转。

三是健全耕地保护和补偿制度。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耕地保护,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实行特殊保护。完善土地复垦制度,盘活土地存量,建立土地复垦激励约束机制,落实生产建设毁损耕地的复垦责任。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以增加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目标,完善农村土地整治办法。依法加强耕地占补平衡规范管理,强化耕地占补平衡的法定责任,完善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评价体系,确保补充耕地数量到位、质量到位。完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强对耕地占补平衡的监管,坚决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田现象,杜绝违规占用林地、湿地补充耕地。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政府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完善和拓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地票”等试点,推动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支持易地扶贫搬迁。

2.分类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在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全面核实农村集体资产基础上,对土地等资源性资产,重点是抓紧抓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对非经营性资产,重点是探索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集体统一运营管理有效机制;对经营性资产,重点是将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更多权能,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和收益分配制度。明确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建立符合实际需求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保障农村产权依法自愿公开公正有序交易。现阶段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严格限定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进行,切实防止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少数人侵占、支配集体资产,防止外部资本侵吞、控制集体资产。

3.深化林业和水利改革。实行最严格的林地用途管制制度。以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重点,深化配套改革,完善集体林权制度。实行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完善林木采伐权,管好公益林、放活商品林,调动林农和社会力量发展林业的积极性。稳步推进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研究提出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的指导意见,有序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开展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确工程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促进水利工程良性运行。

(二)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须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为核心,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符合国情和发展阶段的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

4.推动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在农村耕地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民以多种方式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以及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托管等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把握好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和规模经营的度,不片面追求超大规模经营,不搞大跃进,不搞强迫命令,不搞行政瞎指挥,使适度规模经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相适应。提升农户家庭经营能力和水平,重点发展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从事专业化集约化农业生产的规模适度的农户家庭农场,使之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适时提出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相关立法建议。

5.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鼓励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务,创新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和利益联接机制,构建农户、合作社、企业之间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进一步创新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机制,允许政府项目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完善农民以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

6.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家庭经营在相当时期内仍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力量,要通过周到便利的社会化服务,把农户经营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充分发挥农业公益性服务机构作用,大力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健全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政府向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购买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

7.培养职业农民队伍。制定专门规划和切实可行的政策,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扶持有技能和经营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创办家庭农场、领办农民合作社,创立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8.健全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的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对工商资本租赁农户承包地作出明确规定,建立严格的资格审查、项目监管和定期督查机制,禁止以农业为名圈占土地从事非农建设,防止“非粮化”现象蔓延。鼓励和支持工商企业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探索建立工商资本农地租赁风险保障金制度。

9.推进农垦改革发展和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研究出台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深化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创新行业指导管理体制、企业市场化经营体制、农场经营管理体制,明晰农垦国有资产权属关系,建立符合农垦特点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进一步推进农垦办社会职能改革。按照为农服务的宗旨和政事分开、社企分开的方向,因地制宜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为与农民利益联结更紧密、为农服务功能更完备、市场化运作更高效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使之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

(三)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对农业实行必要的支持保护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以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提高农业支持保护效能,完善农业生产激励机制,加快形成覆盖全面、指向明确、重点突出、措施配套、操作简便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10.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农业农村投入只增不减。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转换财政资金投入方式,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担保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风险补偿等措施,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大力清理、整合、规范涉农转移支付资金,对“小、散、乱”及效果不明显的涉农专项资金要坚决整治;对目标接近、投入方向类同的涉农专项资金予以整合;对地方具有管理信息优势的涉农支出,划入一般性转移支付切块下达,由地方统筹支配,落实监管责任。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杜绝任何形式的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切实提高涉农资金投入绩效。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支农事权,明确政府间应承担和分担的支出责任,推进各级政府支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

11.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根据各类主要农产品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程度,采取“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的办法,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进并继续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按照“价补分离”的思路,继续实施棉花和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完善补贴发放办法。改革、完善玉米收储政策。改进农产品市场调控方式,避免政府过度干预,搞活市场流通,增强市场活力。完善农产品收储政策,坚持按贴近市场和保障农民合理收益的原则确定收储价格,降低储备成本,提高储备效率。加强粮食现代仓储物流设施建设,积极鼓励引导流通、加工等各类企业主体参与粮食仓容建设和农产品收储,规范收储行为,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强化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新型业态,发挥电子商务平台在联结农户和市场方面的作用。

12.完善农业补贴制度。保持农业补贴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调整改进 “黄箱”支持政策,逐步扩大“绿箱”支持政策实施规模和范围,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开展农业补贴改革试点,将现行的“三项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优化补贴支持方向,突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保持与现有政策的衔接,调整部分存量资金和新增补贴资金向各类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合理确定支持力度,不人为“垒大户”。进一步拓宽财政支农资金的渠道,突出财政对农业的支持重点,持续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完善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的投入机制,强化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加大对农业投入品、农机具购置等的支持力度。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健全快捷高效的补贴资金发放办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对农民收入补贴的办法。

13.建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新机制。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对农业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配套完善供水计量设施,建立有利于节水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制度和节水激励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营维护。

14.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技兴农、人才强农,推进农业科研院所改革,打破部门条块分割,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完善科研立项和成果转化评价机制,强化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扶持种业发展,做强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骨干种子企业。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探索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

15.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推广减量化和清洁化农业生产模式,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制度,完善农业投入品减量提效补偿机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构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激励机制。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强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和东北黑土地保护。深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还湿还湖、限牧限渔。完善森林、草原、湿地、水源、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稳定投入机制。

16.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坚持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健全政策支持、公平准入和差异化监管制度,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规模和覆盖面,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健全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的制度,完善政策性金融支持农业开发和农村建设的制度。进一步完善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提升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的能力和水平。稳定农村信用社县域法人地位,完善治理结构。鼓励邮政储蓄银行拓展农村金融业务。鼓励组建政府出资为主、重点开展涉农担保业务的县域融资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完善农村信贷损失补偿机制,探索建立地方财政出资的涉农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稳妥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创新和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机制,拓宽“三农”直接融资渠道。坚持社员制、封闭性原则,在不对外吸储放贷、不支付固定回报的前提下,以具备条件的农民合作社为依托,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引导其向“生产经营合作+信用合作”延伸。金融监管部门负责制定农村信用合作组织业务经营规则和监管规则,地方政府切实承担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完善地方农村金融管理体制,推动地方建立市场化风险补偿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级与授信。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成立农业互助保险组织,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开发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提高保障水平。深入开展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研究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四)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我国 “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17.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规划体制。加快规划体制改革,构建适应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编制体系,完善各类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监管制度,健全县市域空间规划衔接协调机制。尽快修订完善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镇、乡、村庄规划,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下,探索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提高规划科学性和前瞻性,强化规划约束力和引领作用。

18.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建管机制。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探索建立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机制。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决策、投入、建设和运行管护机制,建立自下而上的民主决策机制,通过村民自选、自建、自管、自用等方式,更好地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管护和运营。

19.推进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完善县域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机制。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统筹发展。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促进城乡区域标准水平统一衔接可持续,完善综合监测评估制度。鼓励地方开展统筹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改革试点。

20.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充分考虑各类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承载能力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细化完善和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加快建立和实施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对常住人口的全覆盖。构建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明确各级政府承担的相应支出责任,增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地区政府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切实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21.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进一步清理针对农民工就业的歧视性规定,保障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利。加强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制度。落实鼓励农村劳动力创业政策。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原则,突出解决好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扩大农民工参加城镇社会保障覆盖面,把进城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关系转移接续政策。

(五)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

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社会治理面临新挑战,必须坚持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协同,围绕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水平,加强乡镇服务型政府建设,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各类经济、社会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村民自治组织民主制度,形成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

22.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认真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始终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深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坚强的战斗堡垒,不断夯实党在农村基层执政的组织基础。创新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扩大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加强乡村两级党组织班子建设,选好用好管好带头人,向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和贫困村党组织选派第一书记。严肃农村基层党内政治生活,用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和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严肃处理违反党纪党规的行为,坚决查处挤占挪用惠农资金、侵占征地补偿款、侵吞集体资产等发生在农民身边的腐败行为,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务监督机制,保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纯洁性和凝聚力。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强化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建设,多为群众办实事,贴近群众、团结群众、引导群众、赢得群众,带领群众共同脱贫致富奔小康。严格落实农村基层党建责任制,发挥县级党委“一线指挥部”作用,加大抓乡促村工作力度。

23.健全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制度。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健全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在有实际需要的地方,依托土地等集体资产所有权关系和乡村传统社会治理资源,开展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在已经建立新型农村社区的地方,开展以农村社区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探索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为载体,创新村民议事形式,完善议事决策主体和程序,落实群众知情权和决策权。建立务实管用的村务监督机制,理顺村务监督机构与其他村级组织的关系,切实发挥村务监督机构作用,落实群众监督权。积极探索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等协商形式,重视吸纳利益相关方、社会组织、驻村单位参加协商。研究明确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机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定位及相互关系。在进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组建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地区,探索剥离村 “两委”对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的职能,开展实行“政经分开”试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

24.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大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村社会文明水平。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修订乡规民约。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平台和支撑作用,加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资源的整合利用,提高设施利用效能。建立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体育健身等重点文化体育工程有效合作机制。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方式,支持社会各类文化组织和机构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抓好农村业余文化骨干队伍建设,加强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保护和传承具有民族特色的农耕文明,加强农村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广泛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文化活动,推动文化与特色农业有机结合,提升农产品文化附加值。引导和组织农民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发挥乡规民约的积极作用。

25.创新农村扶贫开发体制机制。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让农村贫困人口掉队的要求,分类施策,加快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完善贫困县考核机制,完善干部驻村帮扶机制,完善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建立扶贫对象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有效衔接的机制。完善片区联系工作机制,推动片区规划实施与减少贫困人口的目标相结合,将政策、项目等落到实处。抓紧研究制定扶贫开发的重大举措,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26.深化农村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基层执法力量,推行对食品药品安全、工商质检、公共卫生、安全生产、文化旅游、资源环境、农林水利、交通运输、城乡建设、海洋渔业等领域的综合执法,确保有关法律法规执行,依法维护农村生产生活秩序,提高农村基层法治水平。

三、(略)

四、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切实增强领导、组织、监督农村改革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坚持问题导向,下大力气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完善各级党委和政府推进农村改革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和落实责任制度。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农村改革工作,把握好方向和路径,加强对农村改革工作的指导,确保各项农村改革措施落到实处。

《 人民日报》( 2015年11月03日06 版)

 

新华网北京11月2日电题:

做顶层设计 立四梁八柱——透视农村改革方案五大看点

  新华社记者王宇、刘羊旸、于文静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这是当前我国农村改革的顶层设计,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的关键部署。方案有哪些新看点?释放哪些改革新信息?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相关专家。

  抓住牛鼻子做足顶层设计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正遭遇千年未有之变局,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面临更加复杂的利益关系、更加多元的任务目标。农村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亟须全局部署、顶层设计。

  “改革不能各唱各调各喊各号。在利益关系日趋复杂的今天,必须把农村改革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谋划实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认为。

  中办、国办印发的这份方案,对此予以明确。方案指出,农村改革综合性强,靠单兵突进难以奏效,必须树立系统性思维,做好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和主要矛盾,进一步提高农村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抓住改革牛鼻子,做足顶层设计。”叶兴庆认为,方案切中了当前农村改革的要害,下一步农村改革将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

  叶兴庆认为,下一步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都会有进一步推进,与之相关的土地承包法、物权法等法律修改有望加快。

  明晰产权做好“富农”大文章

  明晰的产权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当前,我国市场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集体资产归属不清、权责不明、保护不严、流转不畅等问题凸显。如何让农村“沉睡的资产”活起来,让农民享有更多财产权利?成为下一步农村改革绕不开的问题。

  “走市场经济道路,明晰产权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农村集体产权越清晰,农村的市场活力就越强大。”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目前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导致一方面农村各类要素潜能无法被激活,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农民合法权利的保护。

  这份方案对这一问题着重提及。方案提出,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必须以保护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为核心,以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为重点……确保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本集体所有成员。

  “大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利于拓展农民财产性收入来源,有利于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叶兴庆认为,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推进集体资产确权到户等都会成为今后改革的看点。

  培育“新农民”破题“谁来种地”困局

  粮食生产依赖“386199”部队、务农老龄化、农业后继乏人、生产效率低下……“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制约我国农业做大做强。

  对此方案提出,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提出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相比于小农户,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一定的生产资金和规模,可以进行规模化经营,收益相对可观,能解决‘谁来种地’问题;而职业农民懂技术、善管理,还能解决‘怎么种地’问题,有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党国英说。

  专家指出,方案传递出国家将大力扶持新型职业农民、新型经营主体的强烈信号,预计下一步财税、金融等相关政策均会向这方面明显倾斜。

  “投入只增不减”传递“重农”新信号

  一方面国家财政收入增速明显放缓,一方面国际粮价保持低位,还要不要加大对三农投入?如何改革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这成为近期从学界到市场热议的一大焦点话题。

  “近年来,在国家粮食连年丰收、国际粮价持续走低的情况下,有人认为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可以减弱。而文件提出农业投入只增不减,农业支持保护力度继续加大,体现出中央对三农工作不放松、确保农业重中之重地位的政策意图。”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经理郑凤田说。

  方案明确提出,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农业农村投入只增不减。

  “文件体现出工业反哺农业、城乡协同发展的共享发展新理念。”党国英说。

  方案还强调对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加以优化,对此郑凤田认为,财政支农确实存在着效率不高、精准度不够等问题,一些涉农专项资金呈现“小、散、乱”特征。今后财政支农首先会向种粮大户、主产区等倾斜,这也有利于农业转方式。

  以“政经分开”创新农村治理

  方案指出,在进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组建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地区,探索剥离村“两委”对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的职能,开展实行“政经分开”试验。

  “农村治理是今后农村改革的重头戏。中央文件首次提出‘政经分开’,借鉴了国企改革的经验,有利于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也有利于实现农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郑风田说。

  在我国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城乡接合部的村集体资产,市值往往较高。面对巨大利益,在缺少监督的情况下,一些村干部在参与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侵吞集体资产、“小官大贪”等现象,既侵蚀农民利益,也影响农村长治久安。

  叶兴庆认为,实行“政经分开”试验,由有经营能力的专业机构对集体资产进行管理,实现保值增值,既可以提高经营效率,也可以缓解矛盾冲突,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