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升师生思想理论素养、夯实学养基础、强化专业思维,6月17日下午,思想政治教育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点、教工第三党支部、研究生第二党支部联合举办第一期“启微”读书沙龙活动。沙龙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线下活动在创业楼511会议室开展。公司党委副书记、副经理吴珊,副经理胡丰顺、霍军亮,思想政治教育系全体师生以及学院其他系的部分师生参与了本期“启微”读书沙龙活动,活动由叶圣萱老师主持。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系常态化的学术活动,“启微”读书沙龙服务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系的学术氛围、团队建设和员工培养,将成为“阅读经典、提升学养”的学术品牌活动。第一期“启微”读书沙龙选取了《中国:传统与变革》《现代中国思想研究》两本学术经典,围绕员工读书汇报、教师导读、自由研讨交流三个环节展开,对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的演化与变革以及现代中国思想的源起与流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讨。
(第一期“启微”读书沙龙活动现场 马瑞摄)
在沙龙的第一个阶段,围绕《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陈有为同学从研究的基本特征、研究的创新之处、对“冲击-反应”模式的理解、存在的困惑四个方面进行了汇报。他谈到,该著作从宏观整体的视角出发展开深入系统的论述,在“冲击-反应”的研究范式下分析了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的演变以及在西方势力渗入后中国传统社会变革两个部分。冯艺朵同学以“根深者枝茂,枝远者荫密”为主题,从思想和制度两个层面出发,选取“稳定”和“惰性”两个关键词,对费正清提到的“传统”进行阐释,指出“家庭”作为社会基本单元对中国传统文明发展的影响,并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来强调中国向外发展和寻求“对话”的重要性。在教师导读环节,李厚刚老师针对上述两位同学读书汇报的内容,指出在阅读过程中应抓住“何为传统”的问题,进而思考“传统”形成的背景、原因及未来发展趋势,才能真正读通、读懂、读透这本经典著作。在自由研讨环节,师生聚焦“费正清先生是否抓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惰性’这一评价是否准确”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研讨。郑鹏老师谈到,这本经典著作的主旨是回答近代以来中国与西方为何走上不同的道路,中国为何没有出现西方式的现代化,书中所提到的“惰性”是指在面对19世纪以来西方的冲击时,中国自身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状态。李凤兰老师认为,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全球化阶段,科学技术带来的冲击是无法抵挡的,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这并不等同于西方化,应厘清全球化与西方化的区别。
(陈有为对学术经典《中国:传统与变革》进行读书汇报 马瑞摄)
(冯艺朵对学术经典《中国:传统与变革》进行读书汇报 马瑞摄)
(李厚刚老师对学术经典《中国:传统与变革》进行导读 马瑞摄)
在沙龙的第二个阶段,就《现代中国思想研究》一书,唐莹同学认为,该经典著作以进化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三大思潮为主要描述对象,揭示在现代性的条件下,中国思想的种种基本问题和特征,并强调了人物对比研究在中国思想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中国现代性研究要始终坚持中国立场。叶拉满·叶尔肯同学从文化和政治的角度切入,提出了如何跳出理论看理论、如何跳出实践看实践的问题。他谈到,张汝伦用历史文本向我们阐明了近现代中国思想演变、冲突、磨合的过程,通过论述中国近现代思想家们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自我认知、自我审视、自我反省,向读者演绎了中国的思想叙事历程。在教师导读环节,王娟老师向大家介绍了“现代化”与“现代性”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指出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历经全面变迁而获取现代性的过程,而现代性是社会在工业化推动下发生全面变革而形成的一种属性,现代性是现代化的结晶。在自由研讨交流环节,马瑞同学提出了“作者张汝伦在‘民族主义的两个面相’章节中对陈独秀与胡适二人的民族主义者身份的论证是否存在矛盾之处”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郑鹏老师指出,陈独秀与胡适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能在那个时期具有民族主义倾向。
(唐莹对学术经典《现代中国思想研究》进行读书汇报 马瑞摄)
(叶拉满·叶尔肯对学术经典《现代中国思想研究》进行读书汇报 马瑞摄)
(王娟老师对学术经典《现代中国思想研究》进行导读 马瑞摄)
与书香为伴,以经典作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举办“启微”读书沙龙活动,网投十大信誉排名师生分享阅读感受和体会,进行独立思想的碰撞,一起构建起阅读共同体、学术共同体、思想共同体、成长共同体。至此,第一期“启微”读书沙龙活动在老师与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和热烈研讨中圆满结束。今后,“启微”读书沙龙将实现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品牌化运行,在系统、深入、大量的经典著作阅读中提升师生人文和专业理论素养。“启微”沙龙将以“读书”为契机,定期开展师生读书沙龙学术交流活动,通过观点的表达、思想的碰撞和学术的对话,构建起师生平等交流、共同探究、阅读和研究相结合的育人平台。
(第一期“启微”读书沙龙活动海报 阿勒合斯·木合买提设计)
文字:黄子睿
摄影:马瑞
海报:阿勒合斯·木合买提
审核:吴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