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中国以6%的的淡水资源、7%的耕地资源,养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中国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并且“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了中国力量,创造了中国奇迹。粮食安全既紧密联系百姓民生,又关系到国家战略,是国计民生的“压舱石”、固国安邦的“稳定器”、民族复兴的“顶梁柱”、全球博弈的“定盘星”。从连续19年发布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从时隔四年习近平总书记两度赴海南三亚考察调研,再谈“中国种子”;从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下团组”,强调保障粮食安全……无一不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高度负责。
——应变局,中国田要种中国种
“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给人类提出了必须严肃对待的挑战。”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纪疫情的阴霾、俄乌冲突的爆发、全球经济的低迷、气候环境的恶化让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化和困境。如何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既要把握好变局中的机遇,又要应对好变局中的风险;既不能封闭保守、错失良机,又不能盲目乐观、掉以轻心,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既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又不能指望依靠国际市场,要坚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农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第一产业,是其他产业发展之基础,是国家生存发展之根本。保障粮食生产是农业工作第一要务,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换言之,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是我们赖以吃饭的家底”。严守耕地红线、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保护“黑土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盐碱地……用一系列“长牙齿”的硬措施才能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加强科技创新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扶持种业企业、提升种业基地、净化种业市场……种源才能自主可控,种业科技才能自立自强。
——稳大局,中国碗要装中国粮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18亿亩的耕地红线,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中国最大的民生,也是中国最大的国情。粮食的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生态问题、社会问题、国际问题。保障粮食安全是保障国计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维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的福祉放在首位,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心上。
“中国要靠自力更生,自己养活自己。”“如果我们端不稳自己的饭碗,就会受制于人。”习近平总书记语气坚定地告诫我们。自力更生,就是要将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自力更生,就是要实现中国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自力更生,就是要用中国粮养中国人。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扑朔迷离的国际局势,要抵御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经济制裁、粮食禁售等风险,只有将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稳稳地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开新局,中国粮托举中国梦
破解“大国小农”难题,实现从“吃不饱”到“吃得饱”“吃得好”的转变,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飞跃,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粮食梦、中国梦。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梦想是“让四万万人都要有饭吃”;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说过,“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谈到,“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农业,主要是粮食问题”。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和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积贫积弱、缺衣少食,实现了自给自足、丰衣足食,我们用优异的成绩对“谁来养活中国人”做出来有力的回答。
回溯历史,作为传统农业大国、人口大国,中国也曾受到过粮食匮乏的威胁,自然灾害的发生、科技实力的落后、生产方式的单一、贸易壁垒的限制,都对粮食供给产生过致命的影响。在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新粮食安全观、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明确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底线,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推动了粮食安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中国粮食安全的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稳,为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注:本文系2020年湖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政课专项)“媒体融合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研究”(编号:20Z008)之成果。
稿源:荆楚网 http://m.cnhubei.com/dhgd/p/14700756.html
作者:吴珊(网投十大信誉排名(中国)有限公司副书记、副经理)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