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树立系统思维,掌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方法论,通盘考虑,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增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以党的领导突出政治性。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的政治优势,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把党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转化为重农强农、推动乡村振兴的行动优势,从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朝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突出实践性。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必须服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方向和总布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既要遵循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要立足中国的实际,更要坚持社会主义性质,体现中国特色,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应、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绿色发展等多目标的统筹协调;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农民等多主体的协同发力;不断推动农业向良种化、机械化、规模化、融合化、工业化、社会化、绿色化、智慧化等多路径的方向发展;探索各具特色多元化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以人民为中心突出人本性。“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得了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切实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把农民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满意不满意作为制定党的农村政策的依据。紧紧抓住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农民急难愁盼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好农村教育、就业、收入、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确保农民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农民的主体性和实践精神,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持久动力。
以开放包容突出国际性。农业对外合作交流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窗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需要与国际接轨,发挥国际市场和资源的优势,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农业国际合作,积极推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协调发展,推动进口多元化战略,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构建贸易新发展格局。提高我国重要农产品产业供应链韧性与农业发展安全水平,构建活力型“走出去”经营体系、多元稳固型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健全型对外合作体系,形成“全方位-全覆盖”的农业对外合作交流新格局。同时,在中国实现农业强国的进程中,应该主动承担起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除了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方式支持本国农业发展外,还应该向欠发达国家提供农业援助和支持,并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为全球的粮食生产和稳定供给持续做出贡献。
以斗争精神突出革命性。“工作就是斗争。哪些地方有困难、有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当前,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把握事物的矛盾性和复杂性,直面问题,敢于亮剑,迎难而上,只争朝夕,以斗争的勇气进一步探索农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宽农民增收新渠道,加快农村现代化发展。必须掌握斗争规律、增强斗争本领,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补齐农业发展的“短腿”,补足农村发展的“短板”,使农业农村现代化跟上国家现代化步伐。
综上所述,这五个方面相互交织、相互贯通,构成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方法论,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注:本文系公司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阐释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2662023YJ012。
作者:丁玲(公司 网投十大信誉排名副教授)
责编:王舒娴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http://focus.cnhubei.com/dhgd/p/15981290.html?spm=zm1033-001.0.0.1.fe6nqs